第37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奖者感言

相关阅读:第37届郭沫若奖学金名单

第37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

第37届郭沫若奖得主去向

第37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奖名单

(点击姓名阅读毕业感言)

邱建祥  许轶臣  於得晟  崔天一 项一帆  薛若岚 

曲彦霖  刘弘毅  徐峰灏  王泽冠  郑天哲  史彦龙

董玉龙  周媛  陈皿  陈瑜  刘天舒  孟学峰  隋凡平

周凯  吴章辉  赵申昇  陈铮  杨宗鑫  程嘉铖 陆书文

王珺  张艺潇  王沁霞  刘美晨  于孟鑫  刘素婷  章太阳

第37届郭沫若奖学金得主获奖感言

(注:本部分将持续更新)

吴章辉

2018年6月23日上午,在东区大礼堂举办了毕业典礼,随着我学士帽上的穗被校领导拨正,我也从“科大学生”蜕变成了“科大校友”,怀着对母校的不舍,对未来的惆怅,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科大,离开了这陪伴我四年美好时光的母校。

2014年8月中旬,我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未知的担心,揣着录取通知书来到了科大报道,没有复杂的流程,只有温暖的关怀。两位班主任在西区大礼堂等候同学们的入学报道,耐心的给大家讲解注意事项,极大的消除了我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的恐惧。

班主任王奉超是一位非常负责、有耐心、关心同学的好班主任。在我们军训的时候,王老师经常冒着酷暑到操场上来看望我们,给我们鼓励;并且,在班级每位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他都会送上一份生日蛋糕,为离开家、离开父母的我们找回了家的温暖;此外,王老师非常重视班级活动,他的女儿在中秋节晚上出生了,但是他没有一直在医院等候他女儿降临世间,而是在参加完我们班级的中秋晚会之后才匆匆赶去医院看望妻女。总之,能遇到这样一位负责、关爱同学的班主任,真的是我们班级同学的福气。

大学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和室友一起度过的。从报道的时候刚进寝室,略带羞涩的与其他室友打招呼介绍自己,到毕业强忍着泪水,拖着行李箱与室友道别,离开寝室,这四年,能遇到我的室友,值了。从大一的时候一起上课,早起占座,课后整理笔记,相互讨论,到后来的一起参加比赛,我和室友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铁了,和铁哥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真的是件很快乐、很享受的事情。如今,我们寝室四个各奔东西,希望出国的室友能够平平安安、学有所成,希望留在科大读研的室友能够早日成为科大的骄傲,希望去上海工作的室友能够茁壮成长、不断进步,也希望保研到清华的我能不落于人后。
最后来说一下郭奖。郭奖在科大的地位人尽皆知,能获得此项奖学金,是我毕生的荣幸。在此,特别感谢四年来我的授课老师、实验室导师,是你们教我知识,教我思考;特别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感谢捐赠郭奖的校友,是你们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四年的大学生活落下帷幕,不禁感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祝科大的名望越来越高,科大的教授成果越来越多,科大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史彦龙

四年以前,我是一个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萌新。在学习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我偶尔会去听一些讲座,其中就有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所作的经验交流会。来自物理、化学和少年班学院的11级前辈谈笑风生,展示了很高的知识水平。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渐渐明白了郭奖之于科大本科生的地位,也渐渐了解到历年郭奖获得者在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那时的我既不太明白GPA的意义,也没有想过自己与这项荣誉会有任何的交集。然而阴差阳错地,三年之后我成为了物理学院获得这一奖学金的四名毕业生之一。但是,我明显能够感受到科大藏龙卧虎,优秀的学子比比皆是。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一荣誉实际上是一种鞭策:我应该不停地努力,不能拉低这一群体的平均水平。

我在科大物理学院所读的是天体物理。在入学之前,我对于天文的了解非常肤浅。读高中期间的几次天象,如金星凌日和日偏食唤醒了我对于天文观测的兴趣。为此,我读完了几本类似《天文学教程》的书籍,却始终不知道真正的天文研究是什么样子的,甚至不知道何为研究。大一的新生研讨课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我与另外三位同学一同完成了一个小的课堂展示,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些技能。我迫不及待想要尝试真正的天文研究。

大二以来,我渐渐开始尝试进行“科研”。最初,我在董小波老师的组中跟着学长学习。这个小组研究的是一个小众而激进的理论——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而我们的目标是借此研究超弥散星系的形成。遗憾的是,这一个项目并没有进行得太深。但是,我阅读了一些星系动力学方面的文献,学会了运行动力学模拟。这对于我自己而言,是一个不完美但是教育意义十足的开始。直到后来,我与校外的导师做出来一个小小的成果——这或许是让我获得郭奖的主因。从我的大学生涯来看,科大完善的课程与实验室资源应当是本科生最宝贵的两种财富,“扎实的数理基础”虽然备受同学们的调侃,却真的大有作为。

四年的学习生活给我带来的教益更在于对自己缺陷的认知,包括社交能力的不足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匮乏。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一事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勇气,这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象征。它说明,个人努力在单一事件上不见得会导致立竿见影的回报,却在统计意义上不致令人失望。它更鼓励我开阔眼界,多与人交流合作。我想,这些应该是郭奖对我最大的意义。

我同样幸运地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博士全奖录取,得以继续天体物理方面的深入学习研究,去实现我的梦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得益于无数优秀的科大前辈在学界收获的良好口碑,而我们这一代新的科大人应当担起发扬科大精神的重任。

科大处于并不安静的“小城”合肥,却能隔绝外界熙熙攘攘的嘈杂,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愿那承载了我四年青春记忆的校园永远如此。

章太阳

感谢所有捐款资助郭沫若奖学金的校友、以及筹款设奖的新创基金会。在我看来,郭奖首先是对我本科期间学习成绩的肯定,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不少我完成本科学业并申请出国深造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我们素昧平生,却同是科大人,能获得你们的帮助实属荣幸。

感谢各位教导过我的老师。虽然我曾因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在课堂缺席或者迟到,但我很感谢你们最后都默默地宽容了我。我感谢你们的辛勤备课与认真指导,并对我之前可能在你们心里留下的不良印象表示抱歉。

感谢为我搞定申请出国的推荐信的三位老师。你们不仅指导我的课程学习,还教会我包括调研、实验、论文写作与发表等重要科研技能。不仅如此,你们还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为我未来的深造贡献精力与笔墨,我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所有在科大默默工作、把科大打理的井井有条的任职人员。我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郭奖、出国深造,背后也有你们的贡献。

感谢实验室的各位。我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多亏了各位鼎力相助。和你们一起共事让我学到了很多,是我在科研路上的重要经历。

感谢几位室友以及若干经常来我们寝室串门的流动人口。我为你们能宽容我各种可能的不良习惯,并且依然一起厮混了4年感到万分幸运。有机会再一起睡觉。

最后,感谢核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本科毕业班的所有同学以及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本科期间,我们和生院组队,一起拿到雏鹰杯的冠军;我们互相照应提醒,一起及时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要求;我们满合肥找地方撸串唱歌,一起送喝倒了的兄弟回宿舍。在平易近人的班主任的领导组织下,我们有自己的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有一帮认真负责的班团委,有一个可以聊天不匿名、牢骚随便发、滑稽满屏飞的班级群。大家一起营造出的乐观开朗、热爱生命的氛围,帮助我建立了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体会到许多可能在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人生感悟。对我来说,和你们在一起度过的4年学习生活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获得郭奖则是锦上添花。拿了郭奖,我还是你们那个踢球碰不到球、聊天时常钓鱼的太阳。

陈皿

2013年冬天,我来科大参加试点学院招生面试,这是我第一次来科大也是第一次来合肥。对于科大最初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个寒冷的冬季—安静,低调,与一墙之隔终日车水马龙的金寨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完试,心里是忐忑的。我走在郭沫若路上,望着当时还没有翻新的宿舍楼,冥冥中感觉半年后我会回到这个地方。虽然说不上为什么,但是这样的感觉是如此强烈,现在想起来还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我与科大最初的交集。

2014年的夏天,炽热的夏日把操场和教室染成了绿色,这是希望的颜色,也是最开始的颜色。穿上绿色的军装,在暖暖的夏风中,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学会包容和接受多样性,低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我在入学时学到的第一课。还记得在东区大礼堂,我们一句一句学习唱校歌的场景。从那一刻起,我们就打上了科大深深的烙印。

大学开始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的,也是迷茫的。高中的我们只是走着一条师长给我们安排的也是唯一的道路,而大学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但这对于当时的我更多的是彷徨和无措,第一次力学考试考了64分,倒数第二。我永远记得当时的失落和无助,让我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也第一次开始思考了人生的目标。非常幸运的是我参加了2011级郭沫若奖学金学长学姐的分享会,那一次经历让我重拾了信心也促进了我对于自己的反思,而这一阶段的反思真真正正地影响了我在科大的四年。这也是我和郭沫若奖学金的第一次交集。

接下来的日子充实又平静,现在回想起来最让人舒心的就是那种踏实感,那种每天为了自己目标一步一步奋斗的踏实感。尽管大二上的转专业让我整个大二过得劳累而匆忙,但那种充实感却始终没有消失。感谢科大给本科生提供的诸多机会,尤其是在大三暑假给我们暑研提供了全中国最好的帮助。科大的老师们是我见过最平易近人的一群人。我遇见的科大老师没有一个因为位高权重或者科研繁忙而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和科大老师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这是给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点。

离开科大以后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科大招生。有不少人问我科大和兄弟院校相比的优势是什么?团结,是我觉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点。在这里我真诚地感谢科大校友们一直以来对于母校无私的贡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USTCer永远都是最热情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一群人。飞跃指路,校友讲座,还有数不清的捐款和深造帮助,科大校友真的做了很多很多。特别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对于郭沫若奖学金的支持和推动,你们的付出有目共睹,感谢你们举起了科大精神不倒的旗帜。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会尽全力回报母校。

我时常感叹,合肥是一座霸气、不拘小节的城市。既带有江南水乡的温婉,也夹杂着淮河吹来的放荡不羁。这四年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天际线的野蛮生长,也见证着科大在这个越来越轻浮社会中的成长和坚守。科大就像站在逍遥津一夫当关的张文远,用一份对科学的热忱守护了对于学术最纯净的追求。在最后的毕业典礼上,蔚蓝的校旗在我们的头顶飘动,我们再一次唱响了《永恒的东风》。未来我们终究会染上不一样的颜色,但我希望科大的精神可以永远传承下去。让永恒的东风劲吹,让科大精神永远飘扬!

周凯

很荣幸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也对科大校友们的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郭沫若奖学金无疑在申请中有加成作用。我申请了13所学校最后拿到4个offer,确定去uiuc的全奖机械硕士。班里的第二名同样申请uiuc只拿到了博士的Admission。同时,颁奖典礼后,高中校长和班主任在高中进行了宣传,高中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了解中国科大。(之前中国科大宣传力度较弱,我所在的县城中学觉得中科大是一个野鸡大学。)很多应届生开始咨询中科大的专业设置、毕业去向等信息。作为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来现身说法,为他们答疑解惑,有助于吸纳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报考科大。简言之,郭沫若奖学金可以发挥科大名片的作用。

大学四年,有过迷茫期但最终收获充实。大一大二学习之余常常考虑本科毕业就出去就业,后来经济状况好转,也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的想法弱了很多。之后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大三进了实验室尝试科研,发现了自己所喜爱的方向,决定出国继续科研。这三年有多次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质疑,以及对道路苦思不得的苦闷。虽然最后决定了自己出国继续科研,但是走了很多弯路。原因有二:一,没有及时请教师长们的看法,没有获取不同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只是在自己的固有思维里转圈;二,自己有了想法没有及时付诸行动,譬如科研,直到大三才开始联系导师进实验室。

大一大二常收到饭卡的隐性补助。第一次收到邮件提醒,了解到学校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而煞费苦心,非常感动,暗下决心将来工作了一定回馈母校。相比其他学校简单粗暴的贫困学生投票评比,科大做到了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它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正如冬日炉火。

我也接受了四年的阳光助学金,资助人是一位没有透露名字的科大校友。他只和我们见过一面。见面会上谈到他也曾经济困窘,但是同学伸出援手助他度过难关。他用自己接受补助的心态告诉我们,资助和被资助都是很快乐的事情,告诉我们不必心有负担。阳光助学金连续资助了我四年。依靠它,我有余力去支付GRE、TOEFL考试费用,和美国大学的申请费用。这位匿名校友的资助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希望以后我也能尽自己的能力去传递这份关爱。

郑天哲

人们说,大学四年是你最自由的青春时光。而我不后悔将这四年的时光留在了科大。我想,这沉甸甸的郭沫若奖学金,就是我这四年来的答卷。

科大以科研立校。从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可以感受到这个态度,也在这个环境的熏陶之下成长。一路走来,我们也能感受到科大对我们的关怀和对我们出国深造的不遗余力的支持。令我最深刻的,是在这个暑研成风的申请形势里,科大对我们出国暑研的支持。从我们这一年级开始,我们逐渐开始自己找暑期科研, 为之后的申请做准备。由于体量小的优势,学校对我们寻找暑研有着慷慨的资助,可以覆盖更大比例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经济压力地来到了国外历练。当我在国外刷着票圈,看着全世界各地同学们发的风土人情之时,心里对科大有着万分的感谢。对于我自己来说,国外的三个月是我收获最大的三个月。我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得到了一次接触国外科研模式的机会,而这三个月的成果不仅为我换回了一封推荐信,更成为了我在申请阶段的最大助力。

身在科大,郭沫若奖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从上大学以来,一直也从未曾想过我有一天可以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在没有获得郭沫若奖之时,我更多地将获得郭沫若奖的那些学长学姐当做榜样,督促自己不断进步;而当我获得了郭沫若奖以后,我却发现这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回报。我想,郭沫若奖作为一个科大人的最高荣誉,它的意义就在于设立一个目标,让所有人都去追寻它。它同时也像科大校友前的一个“通行证”,让许多人对你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申请学校时,如果套磁的对象是科大的校友,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会有非常大的帮助。郭奖的持续颁发离不开各位校友的大力支持,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能不辱没了郭奖获得者的名声,努力走出未来的新事业。

离开了科大后,我将前往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加州理工和科大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我也相信这会是符合我气质的美国名校。最后,再次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给我郭沫若奖学金的机会,也希望新创校友基金会会越办越好!

赵申昇

当新创校友会希望我写一篇毕业感言时,我竟一时愣住了。回想起来,离郭奖颁奖典礼已过去有约五个月之余,而离我毕业也已过去一个月之余。时间就是这么稍纵即逝,让人措手不及。不过很庆幸,我在科大度过了四年美好的大学生活,美好的让我难忘,以至于现在我还不时回到校园,在也西湖、图书馆边游荡,仿佛还没毕业一样。

荣获郭沫若奖学金,这个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无疑是对我大学四年生活最好的肯定。记得刚入校时,我就从《新生入学手册》中了解到了郭沫若奖学金,我还记得我特意将它的评定要求圈了出来:前三年的综合成绩在院系前5%可参加评选。当时的我,作为一名国防生入学,成绩比科大最低录取要求还要低,仅觉得郭奖于我可望不可及。但通过大学这几年的努力,我最后荣获了郭奖,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有一下几个因素:

第一是科大为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大学和高中不同,没有老师的监督,完全就是靠自觉。不少同学就开始入学时开始“放荡不羁爱自由”,没有打好数理基础,到后来真的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不同,由于国防生在大一大二有集体自习,这完全就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来好好消化老师所讲内容,同时通过这两年的集体自习,也培养了我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有意识去自主学习。同时,很庆幸能加入到14009班大家庭中,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上,班上同学都非常互帮互助,经常一起讨论问题,总结重点,在和他们一次次讨论中,我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我认为优越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我在科大认识的老师,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实验室老师,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在和老师们的一次次探讨中,让我拓宽了视野,明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科大的老师对学生们都非常好,但是前提是我们得去不断“麻烦”老师,有什么疑惑就去询问老师,老师是非常乐意抽出时间解决我们的问题。

第二是科大这个资源平台非常好,为我在学习上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说学校大力支持各项科研比赛,比如说RoboGame机器人比赛、节能减排大赛等。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大二那年暑假参加RoboGame机器人比赛,当时我空有书本上的知识,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不断地去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搭建出产品。总之,参加这些比赛,我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学校在新创基金会的资助下,不断加大本科生暑期出国交流力度,这一举措,对本科生无疑是最好的机会来拓宽自己见识,丰富自己简历。大三暑期,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前往加拿大卡加里大学进行了三个月的暑期实习,而这实习经历,也是我的竞争郭奖优势之一。

总之,能获得郭奖,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各位老师、同学和家长的不断鼓励与帮助。当然,还得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和校友的无私捐赠。新创校友基金会真的非常关心科大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资助。同时,我也真心认为新创校友基金会非常耿直客观,比如说有时新创基金会公众号会发文指正科大的不足之处,这在其他高校校友会公众号中十分少见,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们科大人的精神,严谨踏实,实事求是。

最后,荣获郭奖已成过去,我更加需要拼搏向前,对得起郭奖这一沉甸甸的荣誉。

许轶臣

四年前,当我选择从高中提前一年通过“创新试点班”进入科大时,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四年后,我能像我高中的学长戴晨光(1100)一样,荣获郭沫若奖学金这一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

那是2015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的高中母校(浙江省嘉兴一中)的孙国虎校长受邀来到了郭沫若奖的颁奖仪式。那时,邀请他的是戴晨光学长。在仪式之后,他邀请我们高中所有在科大就读的本科生与他交流、合影。在遇到我时,孙校长略带微笑而认真地对我说,希望在我毕业时也能借郭沫若奖颁奖典礼再来科大一次。三年过去了,虽然孙校长已经调离原岗位,但他对我抱有的期许竟成为了现实。

三年前,郭奖对于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期许。要在学习、科研、课余生活上交出一份顶尖的答卷,使得郭奖似乎作为目标太遥不可及,只能成为一种情怀,而非可以努力而达到的。何况在科大学习还未满一年的我,在科大的自我定位还没有形成。而如今三年的学习就如电影的镜头不停地切换,不知不觉间我的GPA已经超过了自己学院其他的所有同学,而这也成为了我能够获得郭奖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科大这个GPA竞争激烈的舆论环境中,我似乎总是像一个局外人。我几乎没有因为哪个老师给分好而换课,也没有一次在期末考试期间“刷题”到半夜。在大学的前两年,我喜欢把空闲的生活用读书(主要是理论物理的教材,也有几本人文的“闲书”)、弹钢琴、参加排练(主要是合唱团,以及我自己组织的室内乐小组)甚至打游戏上,尽力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GPA变得畸形。

如今我即将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继续攻读物理博士。巧合的是,我了解到,复旦大学的陈钢教授2004年在科大毕业时也荣获了郭沫若奖学金,并且在毕业后也赴UCSB深造。我将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也和他一样为凝聚态理论。在今年三月我去UCSB参观时,陈钢教授在UCSB的导师Leon Balents教授,以及Matthew P. A. Fisher教授向我回忆起他在UCSB的博士期间的往事,听说我和他一样本科毕业自科大,同样荣获郭沫若奖学金,他们表达了科大对物理人才培养的赞许。

最后我要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以及捐赠的校友。你们慷慨的资助使得郭奖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意义,在我即将走出国门、开启一段新的人生阶段时,这是鼓励我继续前行最好的礼物。

周媛

我是个睡觉会多梦的人,也喜欢讲梦话。

来科大之后的第一个梦是想家。室友告诉我说,我的梦话居然都是方言。因安徽竞赛的原因,高考前我与科大已有几面之缘,记忆里的时空交错,让我时常会站在五教窗前看着北门神游,觉得下课铃响,就可以回到高中时光。初来乍到对一切都很警惕,阴差阳错与室友分开来上课,基础薄弱跟不上老师进度,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和孤独感让人迫不及待想要逃避,想要远离。千帆过,万木春,学业导师邵翔老师倾心以待,教我以珍惜和勇敢;微积分助教师兄可以喝水五分钟,答疑两个小时的帮我解惑;还有每天早上互相叫床、帮忙占座、还互怼嬉闹的室友们;甚至食堂面条米线窗口阿姨的问候,水果店叔叔的打趣,都让我渐渐熟悉这个学校,这个科大,不是午夜梦回的虚渺,是眼前脚下的真实存在。

而在科大最“科气”的一个梦是有天早上起床室友告诉我,我梦话说了一句:你不能因为“微积分”里面既没有“数”也没有“学”就认为他不是数学啊!这一度成为我们寝室的笑谈,但被微积分压榨迫害的事实和煎熬也是真真切切。百舸争流的科大,每个人都是逆旅行人,选择了远方的我们注定风雨兼程。二教2104右前的那张安静书桌,承载了几乎我大学所有的课业;而理化大楼8018则是我科研道路起步的地方。申请进入卢嘉锡英才班的道路并非坦途;找到自己心仪的实验室也非易事。邮件咨询实验室招收本科生被老师们群拒了的我,几乎要放弃希望了。却意外地发现,感兴趣的课题组主页上有位师姐是室友的化学原理助教,尝试着邮件联系后,在师姐的帮助下,我仔细修改了邮件内容并附上了简单的CV,最后如愿以偿进了吴长征教授课题组~而妙不可言的缘分在我暑期交流的时候,将我和师姐又聚到了美丽的密歇根湖畔的西北大学,在师姐和黄嘉兴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摸索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磕磕碰碰,却受益良多。

当然也有美梦啦~虽然我的郭奖梦姗姗来迟,所幸,并未迟到。萌新时期,听闻郭奖会邀请高中班主任和父母观礼,心中难免憧憬了一下。但昙花一现的想法几乎瞬间被身边优秀的同学浇灭,之后再无瓜葛。直到懵懵懂懂拿了还不知道意味何如的国奖,才重新激起了火花。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就又被蒙上了冰霜。成绩的下滑对刚刚擦亮的希望是致命的,无疑,我无缘第二次国奖。但科大人的傲骨就是,越艰难越不易,就越有斗志。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过程是无价的,遇见的可爱的人们也是无价的。共鸣于茨威格的《陌生女人的来信》,侃名著,成都游,记忆里多愁善感的文艺岁月被陆书文小姐姐勾起;鸽了无数集体活动的董玉龙同学的率真和调皮也是真的调皮;陈铮的狼人杀执念,项一帆的小提琴,邱建祥的善良和包容…

即将出发去密歇根大学读PhD的我,回望自己的申请季,也是如梦般遥远又真切。郭奖的获得无疑给申请很大的助力,也增长了自己极大的信心。然,郭奖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理应承担起的一份责任。天高海阔,这份郭奖带来的自信的光环,会一直陪伴着我,不骄不馁,明心见性。
永恒的东风,吹拂红过九重的红旗,掠过高到无穷的高峰,唤醒我年少的科大梦。梦里有温暖朴素的科大家,有争先恐后的理想,有五湖四海的科大人…当清风再次轻唤我姓名,花园里洒满了自由的星星~

徐峰灏

回想5年前初识科大,真的是一场幸运的美丽邂逅。

还记得第一次来科大是13年暑假的物理竞赛实验培训,作为竞赛生的我早晚奔波于一教、饭堂、专家楼之间。那年还有谷超豪饭堂,还有四牌楼,还有游泳池。正是那年,我幸运般获得省一等奖,在广州参加了试点学院面试,从而在取消竞赛保送的第一年里,仍有幸以高考降一本的政策进入科大。现在回想起来,若不是5年前的相逢,也不会有5年后的我。我非常感谢科大。

在科大,我一直秉承全面发展,打好夯实的数理基础,同时兼顾体育爱好,努力做到完美。这四年,是单纯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喜悦。我能为自己解出一道困倒他人的题而高兴,也无时无刻不在参考和借鉴周围同学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毕竟在科大,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四年,我们看过无数次或二教或图书馆门前的夜空,熟知校园内每一个可以刷夜的角落,有实验成功时回响在内心深处的振奋人心,也有被困实验室无法回寝室时的疲倦不堪。同时这四年,在兴趣驱使和科大浓厚足球氛围的孕育下,我一直担任门将,从班、到年级、到院队最后做到了校队的主力,并荣幸代表母校夺回了阔别十年的省大足赛冠军。可以说,大学四年,科大在学术上给予我扎实的数理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精神上赋予我极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郭奖肯定了我本科四年的道路,但绝不、也无法预言我未来的科研工作的前景。个人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激情、长久的职业规划和广阔的视野。这不是郭沫若奖学金所能赋予的,也不是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生所能看清的。但郭奖的意义在于其提供的平台能让我们更自如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这是校方和校友们留给学生们弥足珍贵的赠礼。而作为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我会更加珍视前辈们给我们创造的机遇和平台,立足原理,敢为人先,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并在未来用实力和行动回报母校。

刘素婷

四年的异地求学经历,混杂着苦涩和欣喜。四年中一个个小阶段的结束却又代表着新阶段的启程,在这过程中不断地磨砺又不断地思考,穿越许多的痛苦和犹疑成长,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拓展自己的边界。感谢那些真诚给我帮助的人,就像是黑夜中赶路时闪烁的星光,让我每每想起,总觉得温暖和感动。

我所在的管理科学系可以说是全校人数最少的专业了,但因为人数少,大三上专业课后,可以得到许多老师充分的关切和帮助。我本以为在大学老师与同学之间除了上课听课之外便再无交集,但印象中管科的老师大多都十分地亲切和耐心,下课后也会和同学聊天,询问大家的计划、走向,并且十分乐意伸出援手。需要老师写推荐信时,他们都会欣然爽快地答应。记得写第一封英文的推荐信,我写的草稿十分地简略,是班主任曹老师帮我逐字逐句地修改补充;院里好不容易有了对外交流项目,我因为担心与保研夏令营的时间冲撞而一直犹豫没有报名错过了报名日期,质量管理课的秦老师帮我联系教务处与此项目负责人,在最后我才得以成功地把材料赶出来交了上去并且入选;亦师亦友的毕设导师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热切地为我指点方向并十分乐意地提供帮助,毕业论文的指导详尽而细致,大到选题,小到一行代码的修改……

除此之外,印象深刻而又感触颇深的便是科大这个平台提供的丰富的对外交流项目。在国外一两个月的生活学习体验远比别人口中的要真实深刻得多,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也有诸多助益。在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假期交流学习让我遇见了许多优秀有趣的灵魂,自己也变得更开放和独立。尤其是在美国的暑期大研,第一次只身一人奔赴国外。找房子、做饭、一个人生活对于那时还很少出门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心理上的挑战,但也是这两个月的经历和思考让我内在成长了许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事情心态也更从容和淡定。

获得郭奖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最后在此对捐赠的校友表达我真诚的感谢。

于孟鑫

初到科大时,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却也常常迷茫着自己的未来,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不知从何开始努力。和大多数毕业于著名高中的身边同学不同,我来自辽宁省的一个小城市,高中也仅仅是地方区级的高中,就连被科大录取也是阴差阳错。所以在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我就觉得身边的人都好厉害,不是获得过国家级的学科竞赛奖项、就是有很多交流经历、组织活动的经验等等,而我相比之下就成了平平无奇的一员,也时常因此而缺乏自信心。

大一的时候,跟几个关系好的同学把默认的数学课微积分换成了少年班学院的数学分析,较快的上课速度和每三四周就有一次的小考刚开始我觉得有点吃不消,出了成绩后还会感受到一些平时不上课,考试也能考满分的大神们的碾压。除此,由于高中没有物理竞赛基础,微积分部分讲课进度还没那么快,所以更令我痛苦的是大学物理这门课,期中考试还因此挂了科。至于C语言,以前也从未接触过相关编程,一些同学总是很流利的写出程序,然后交作业离开,而我上机的时候总是留到最后也不一定写得完代码。英语方面,当时开学考试以压线的成绩被分配到了高级班,听说课听一些材料更是不知所云。虽然我高考时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到的科大,但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总觉得心里不平衡,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后来经过爸妈和班主任老师的开导,我想或许是学习的方式和态度不正确,高中的那一套在大学可能已经不再适用,而大学需要的是一些深入思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后期,我开始不那么浮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也不去比较自己和其他人的得失,而是把时间花在做好自己上。虽然这样,自己大一上学期的成绩依旧惨不忍睹,gpa只有3.5几,成绩的话仅只有数学课在90以上,不过庆幸的是,自己当时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每天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和学生会的活动,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来泡图书馆。在大一下学期结束,我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统计学专业,当时还担心统计学的课程比较难、怕学不懂,但到了大二以后,我逐渐发现,其实无论是什么内容,只要自己认真对待,遇到实在想不通的问题就去和同学、老师多交流就都会取得不错的结果。这些都要感谢科大的学风,同学和老师都很亲和,没有那种浮躁的气息,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每次走在天使路上,看着两旁伫立着大树,在绿荫的庇护下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就全会散去,留下的只有宁静与充实。

到了大三之后,身边的同学也开始不知不觉做一些跟出国申请有关的准备了,但是有选择困难症的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到底是选择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继续读研,一方面想出国但是英语底子很差,另一方面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像是科大教务处主页上挂出来的一些国际科研交流项目其实是非常好的机会,但当时由于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又粗心错过了deadline,最后才后来直到大三下学期我才在校内找了一个课题组草率的做了一些科研准备。大四上学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郭沫若奖学金评选了, 在那之前一周我都在精心准备答辩ppt,并且因为我九月底就要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秋季科研,然而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赶晚上就去上海的火车的当天下午完成了奖学金的答辩并获得评审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当时晚上在火车上得知消息开心的久久没有睡着。后来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发现,郭沫若奖学金在国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不仅是因为很多名校在招生的时候都比较看重获得过什么样的奖学金这一点,更是因为科大校友在国外学术圈的影响力很大。现在回想起在国外的那段时间,白天要在系里工作,晚上回来还要准备英语考试,还要忙校内的一些琐事,每天到很晚才能休息,那时就很悔恨自己应当早一些做准备,但是后来想想可能每个人这几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吧,与其抱怨自己没有抓住机会,倒不如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以后做事情不拖拖拉拉、早一点明确自己想研究的方向、不断积蓄力量、以后遇到机会便努力争取。

时间真的很快,转眼间已经离开母校一个多月了,现在想来更是怀念在母校的时光,在这期间我从一个大一时的“学渣”慢慢逆袭,最后获得母校的最高荣誉也收获了很好的offer。所以我真心感谢科大,这几年来,她给了我去追求理想追求未来的一份勇敢,给了我遇到困难要不要放弃的一种坚定,更是给了原本一直在小城市的我一个可以走出去、去见世界的平台。想想以后自己应该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还是要更加努力,要对得起这份幸运和母校这份恩情,也希望未来的一天自己可以成为母校的骄傲吧。

孟学峰

一个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早晨,我们都身着崭新的学士服,即将迎来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毕业典礼。在大礼堂,当校旗略过我们头顶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真的毕业了,四年的风风雨雨已成往事,留给我们的只有五味杂陈的回忆。回来的路上,我一一路过图书馆、教室、食堂、寝室楼,这些四年中反复经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所发生的一幕幕仿佛又重新浮现于眼前。

四年之前,我怀揣激动与好奇的心情,来到中国科大,对本科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在最初的几天,我便感受到了我科浓厚的学术氛围,周围随处可见“某某讲座”、“某某学术论坛”之类的通知,周围满是手拿早餐、健步如飞赶往教室的学生。我也很快见识到了属于大学生的丰富的课余生活。我科学生在学习之余,学生会、体育比赛、辩论赛、志愿活动、艺术表演,等等,一样也不落下。很快,我便被这样的气氛所带动,学习上,总希望比别人多听一堂课、晚上多学一个小时、周末多看一会书;课余生活中,也多多参加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每个学期下来,总会觉得忙忙碌碌而又快乐充实!

在很久之前,我就对科研充满了向往,觉得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自己喜欢的研究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上大学之前,我经常在家里做一些小实验,有些是重复课本上的实验,有些是自己设计的。如今,我来到了科大这样一个科学的殿堂,自然对专业的科研实验室充满了向往。我至今犹记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感觉,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高端神秘:精密的机器、活泼的小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每一样都值得我观察好久好久。当我第一次接触科研课题,也是相当的兴奋,每次去实验室都是我一天内最激动的时刻。科大,是我科研起始的地方。

大学四年中,我们不光在科大校园里有着难以忘怀的岁月,在各个实习单位的学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秀丽风景,还是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富饶多姿,都使得我们融入自然,体会着宏观生物学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前往台湾,与海峡两岸的大学生同胞一起交流,我们还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毕业实习,体验了海外的科研环境。

科大的时光珍贵而过得匆匆,不知不觉就已经毕业了。很荣幸的是,我在毕业的时候获得了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郭奖为我的留学申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非常感谢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的赞助,也感谢所有的捐赠校友。

毕业之后,我即将奔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相信在科大的所学所悟,定能帮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陆书文

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鸟儿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搜遍四年记忆长河我也寻不见雁过留声的细节,但我知道,我的思想在俯首阅读中进步,在寝室夜话时碰撞,虽踏雪无痕,但终有回响,使我成为了现在的我。宿舍一方舞台,我们辩论过高等教育对人的素质是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过平权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也为无法幸免于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感到悲哀……无论是戛然而止的辩驳,还是归于沉寂的默认,无数punchline让我们在心中喝彩。

我曾为出国还是保研纠结甚久,对此十分感谢我的导师熊军林教授所给予的帮助。他从我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特长出发,结合其他教授的意见,从不同角度给出方法和建议。他的镇定、从容和智慧,让焦躁的我静下心来做出内心的选择。在我暑期科研期间,他还发邮件鼓励我当面找国外名校的教授谈谈呢(虽然未去,叹气)。

其实“郭沫若奖学金”对我来说压力大过荣誉。总感觉什么都不会的我捡了个“郭奖”也太幸运了吧,幸运到因此收获了独一无二的友情和爱情。感谢新创让我的人生从初春颁奖后变得四季斑斓。

董神真的是神本神了。看他毕业答辩的ppt,我简直要怀疑人生。还好没瞻仰过整篇毕业论文,不然就要把我尬写10000字又赶ddl的毕业论文给扔到垃圾桶。(我是不是史上最low郭奖……)

还有成长为我一直羡慕的模样的周媛,计划性和执行力超强,感谢你耐心地开导我,又教我高效地make schedule & plans(虽然我仍然超懒要拖到ddl,笑)。真正认识你是在颁奖典礼后有段时间了。碰巧刷空间的时候看见你发动态,内容与我暗恋的心境如此相似,就忍不住私聊。我们由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产生共鸣,才发现彼此都苦苦挣扎在爱情海洋中,无法前进,却又不甘放弃。我的故事已经有了happy ending,也因此比你的平淡不少。但请允许我打着爱你的旗号,自私地希望你的故事也能少点波折,希望你放下那个也许不是正确的人,希望你保持小说里陌生女人的一腔孤勇的倔强,但丢下她的委曲求全的固执。毕竟,于爱你的人来说,你的幸福是多么高贵又骄傲啊。

嗯,还有男神陈铮呀(现在是我的男朋友啦,骄傲脸)。理论上说早就久仰大名,却没说过几句话。谁知机缘巧合,龙见玮作为我的亲友团之一,郭奖颁奖的时候这么尽职尽责地帮我们拍了张合影。当时我超紧张又尴尬(只是因为和大佬合影,笑),无处安放的手只好比了小心心。岂料合照上你的笑容越看越温柔。

也许人在面对越沉重的幸福时越小心翼翼、辗转反侧吧,我犹豫甚久。然而我还是孤注一掷地往前了,我知道在这单恋的苦海中,你要么给我氧气陪我渡过五年的异国,要么救我上来也礼貌地说再也不见。我终究还是幸运和幸福的啊,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的长流中,遇见了你,对我来说独一无二刚巧也爱上我的你。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像阿赫玛托娃的诗,“傍晚的光线金黄而辽远,四月的清爽如此温情。你迟到了许多年,可我依然为你的到来感到高兴。”虽然你不像我这般喳喳唧唧,虽然我们要经历五年异国的别离,但我相信你的勇气,加上我的勇气,始终如一,定能胜过两个人的时差和一个人的四季。如此,甚好。

我已经在异乡了。还是感觉什么都不会,像是懵懂的孩子,注册、选课、认路等等这么多事都要求诸人。有了你之后啊,我变成了我们。我好像更脆弱了一点点,多么想struggle的时候有你陪伴;但我好像又坚强了一点点,因为我知道我们都在为我们的未来struggle,只是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也许在于你拿了郭奖保研本校要承担比我更大的压力吧。毕竟在科大,郭沫若奖学金依然是一个超了不起的存在啊。导师和同学们对你潜意识里有更高的expectation,你仿佛就理所应当什么事都名列前茅、拔得头筹,失败的风险和“舆论压力”把你周围的空气抽离得越来越稀薄。可是如同几个月前你给了我氧气一样,我也愿意当你的补给啊。我们都要好好学,如果能尽力回报导师、母校、新创,那必然是完美,可是如果真的喘不过气,我也希望你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当一个普通人;努力努力再努力地,认识到当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也能做出力所能及的回馈。只要回想起来,我们能骄傲地说,我们能做的努力都做了,包括爱情,包括学业和事业。与君,共勉。

曲彦霖

此时我已毕业一个月有余,于中科大数学系的四年学习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既是一箱宝藏又似一场美梦。中国科大,我喜欢这个地方,在这里,我幸运地得到了太多。

“分析是极限的艺术”,任广斌老师的数学分析课,是我在科大学的第一门课。老师来上课只带一瓶水,所有定理例题甚至作业题号都烂熟于心,每次一个半小时完全脱稿的课程都行云流水生动有趣。夸张的记忆力与认真的治学态度让我受到了震撼,莫名点燃了我四年的学习热情。另外,刘党政老师的概率论和殷浩老师的实分析等等许多基础课都十分精彩,让我收获颇多。本科生基础课教学任务都由教授担任,来科大之前对这句宣传口号没有太多的感觉。现在看来,高水平的基础课教学真正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让我觉得来对了地方。

基础课的学习两年告一段落,大三伊始,对听课考试循环有些厌倦的我尝试着接触科研。在薄立军教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一些项目,对科研有了有些自己的感觉。我十分享受自主探索未知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单纯追随本心的想法让我逐渐坚定了继续走科研的道路的信念。在校内,老师提供悉心指导,在境外,学校提供慷慨资助。对我来说,在科大的四年间,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与CSST暑期科研项目。十周时间,我快乐地享受着专注而自在的时光;那个夏天,我遇到了我的另一半,她让我成为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说四年记忆是一箱宝藏,郭奖把这个箱子镀了一层金。虽然象征着最高荣誉,但是我还是我,学到的东西没有变多。如果说四年记忆似一场美梦,郭奖是梦境天空划过的流星。无论光芒有多耀眼,它都来自过去,代表过去,转瞬即逝。

虽说如此,我还是要感谢学校对我四年努力的肯定,肯定也意味着期望。为此,我将更加努力拼搏,才能对得起郭奖的荣光。说到奖金,我们的毕业旅行完美而难忘,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的资助。

也许郭奖光环为我的博士申请带来了好运,几天后,我将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运筹学博士学位。我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道阻且长,在科大的四年所得,充实了我的行囊。

杨宗鑫

得知自己评选上郭沫若奖学金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喜悦的也同样是淡然的。喜悦是因为大学的诗篇落幕时,我的结尾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平淡是因为大学四年一路走来的积累,让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这一个奖学金。

回顾这四年,在我自己看来,我之所以能圆梦郭沫若奖,关键在于两个词:心态与选择。

获得郭沫若奖学金是我步入科大时就有的一个梦,不过那时只感觉这是一个梦,遥不可及。那时父母问我有没有信心毕业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我说只能想一想。这并不是不自信,而是因为想着在那一个时刻,近两千名新生,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一座学府,大学的起跑线都是平等的,而未来的四年又充满着无数的变数,结果难料。“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郭沫若奖便是天穹上一颗耀眼的星,偶尔望一望,看得到方向便好,走好脚下的路才是每时每刻该注重的事。有着这样的心态,我平日里学习时便不会想着自己的目标是郭沫若奖,而仅仅把这作为一个梦,这样反而少了很多心理上的负担,更专注于如何提升自己。

四年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漫长到你可以在这期间做无数的选择;四年也是转瞬即逝的一段,在这期间没有几个选择能谈得上关键的。我这四年里只做过两个关键的选择,第一个是在可选择时,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第二个是有提升自己的机会时,不放过每一个机会。第一个选择,让我选择了与我感兴趣的信息方向。在这个方向里,我每次取得成绩或解决问题时都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这促使我更积极的前进;第二个选择,让我参与了很多科技的竞赛,也让我有了出国交流的机会。竞赛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更强的实践能力又反过来使我能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出国交流则开阔了我的眼界,为我之后出国留学抛出了敲门砖。抓住机会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我这四年提升自己的关键所在。

除开自我的因素,我能获奖也离不开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感谢很多师兄师姐在这四年间的指导与众多同学在学习上的经验交流;同样感谢班主任与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在学路上的指引;最后感谢父母与国家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是你们给予了我最坚强的后盾。感谢这四年间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王珺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猛然间已经毕业两个多月了。回首在科大的经历,现在觉得如梦又似幻。

在我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里,成绩好与差的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差并不太多。高中阶段,不巧正是成绩差的时候——印象中,那三年我能看得过去的考试成绩寥寥无几,高考总分也比科大的录取线低了50多分。因此,从入学开始我就对科大心怀感恩,是其多元化的选拔机制给了竞赛生一个进入一流大学学习的机会。

作为一名毋庸置疑的低起点者,初到科大,顺利毕业是我的首要目标。深知自己的学习成绩比不上诸多大佬,入学后我还加入了校学生会,设法让自己的大学时光不至于碌碌无为。结果,一年后我发现自己的学生会活动实在乏善可陈,倒是成绩闷声发了大财——不知是我对本科课程更有兴趣,还是之前的竞赛训练给我打下了较好的数理基础,我的总分居然混进了年级前十。

大二伊始,怀揣着不知自己名次能坚持多久的不安,我把握时机报名了台湾清华大学的交流项目。在台湾交流的一个学期,不仅大幅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降低了我的体重,还让我体验了不同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实现了我时来已久的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生活一段时间的愿望。

大三是甚为忙碌的一年。校外交流所要补修的学分、保研的准备以及家庭的一些变故叠加在一起,令人紧张而难忘。也是在这一年,我惊喜地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其实要论总成绩,我在学院没排过第一,但国家奖学金只看前一年的平均成绩,而前一年中我又有半年在台湾交流不计成绩,于是乎凭着大二上学期的神奇发挥,我超过了学院里的另一位郭奖大佬,幸运摘得国奖。

大四的秋季学期,自9月份保研及奖学金评审结束后,我迎来了难得的一段轻松时光。零星的几门课、未来需要学习的几本书,以及数字电路的助教组成了我的校园生活——保研狗果真是最闲适的一波人。到了春季学期,我前往南大做毕业设计。频繁地往返于南京与合肥之间,这时我才深刻体会了科大长期的坚守及作为中科院直属高校的难能可贵——适当的规模、务实的作风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各大高校拼人数比经费的今天,是科大珍贵的软实力。

当然,大四不得不提的还有我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从秋季学期的填表答辩到春季学期的颁奖典礼,郭奖的整个过程持续了半年有余。不过,其知名度倒是我始料未及的——在颁奖前后的一个多月里,许多高中和南大的同学都向我表示了祝贺。

所谓“毕业感言”,照例应该“瞻前顾后”,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不过,我的有限经历告诉我,人生之路变幻莫测,想的太远其实也没有用。正如一直到大四前的8月份,我都想不到自己的研究生会在南京度过。如今,我同样难以对将来提出什么长远的规划或期许。在计算机学科,有两个著名的贪心算法——爬山搜索与梯度下降,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想,如果每一步都采用最优策略,结果往往不会太差。过去四年大学的经验,同样也验证了这个想法。

Last but not least,表示感谢是必须的。本科阶段尽管过程艰辛曲折,但总算取得了较为光明的结果。这之中,首先要感谢学校与老师的关怀,从入学到毕业,每逢关键时刻科大的老师总能给我必要的指导;其次要感谢亲朋好友的帮助,本科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同学的合作与长辈的鼓励令我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要感谢科大的校友会,四年来师兄与校友的建议,帮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就连我获得的郭沫若奖学金,也是在校友的支持下大幅增加了奖金金额。

2018-08-02 上一篇: 第30届郭沫若奖学子学成 下一篇: 33名同学获得2018年度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