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张懋森基金项目汇报

相关链接2017年度“张懋森基金”项目汇报

一、项目简介

1.缘起

“张懋森基金”奖励项目,秉承张懋森教授“勤奋钻研,为人师表”的高尚精神,以“奖励先进、激励勤学、崇阳师德”为宗旨,造就行业精英。“张懋森基金”的原始数额为人民币200万元,由张懋森教授在科大的学生刘修才(773)校友捐赠。

2.奖励额度和评选细则

“张懋森基金”的奖励范围为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学学院讲师以上的老师。奖励的具体金额由评审委员会确定。

(1)“张懋森基金”-科研奖,奖励前一年度在生物材料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岗的老师,如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产业开发有突破,或评审委员认为值得奖励的其他内容。

(2)“张懋森基金”-管理服务奖,奖励管理岗和服务工作突出的老师。

二、获奖名单

三、获奖者简介

科研奖

崔华

崔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 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国内分析化学的最高奖项),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2015-2016年任国际生物发光与化学发光理事会成员。另外,目前还担任《Anal. Bioanal. Chem.》Editor以及《ACS sensor》和《分析化学》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纳米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及其在免疫分析和DNA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科研工作:

崔华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究单纳米粒子催化反应的化学发光与光热多功能成像系统”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项目“无标记纳米化学发光新一代体外诊断技术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快速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开拓了金属纳米化学发光与电化学发光新领域;发明了发光试剂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直接合成法”,率先合成化学发光试剂/催化剂双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异相化学发光催化特性,发展了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并将其用于重大疾病相关分析物的检测。相关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要关注,受邀在法国、瑞典召开的16th &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uminescence & Chemiluminescence和在法国召开的2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作大会特邀报告。

傅尧

傅尧,应用化学系教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绿色可持续化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 (1)物理有机化学;(2)绿色有机合成;(3)生物质能源化工。

科研工作:

现任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包括J. Am. Chem. Soc. 9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全部论文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他人引用157次。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

闫立峰

闫立峰,化学物理系教授。1969年生于黑龙江莫里达瓦旗,1991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多次到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学等做JSPS访问 学者。《精细化工》编委。研究方向 :绿色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1) 生物功能大分子材料合成与性能 (2) 碳材料及其在催化、能量高效转化中的应用 (3) 以生物质为原材料的绿色化学研究。

科研工作:

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00余 篇,专著两本,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2项。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红外键合聚多肽高分子合成及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生物可降解近红外发光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活体药物示踪中的应用 2. 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基于分子和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子课题:二维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 3. 企业合作项目:石墨烯规模化低成本制备、生物质转化制烷烃

胡进明

胡进明,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特任教授。2003.9-2007.7,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2007.9-2012.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导师为刘世勇教授。2013.1-2013.7,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纳米医学中心 (Australian Center for Nanomedicine) 博士后;2013.7-2015.1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生物纳米科学卓越研究中心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Convergent Bio-Nano Science &Technology) 博士后,合作导师均为Thomas P Davis教授;2016.1-2017.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特任研究员。2017.8-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特任教授。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研究兴趣与研究方向 1. 环境响应性高分子的可控合成与超分子自组装 2. 环境响应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功能拓展 3. 响应性高分子药物与基因输运和控释载体 4. 响应性聚合物基化学与生物传感器、诊疗试剂。

科研工作:

迄今已在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 Prog. Polym. Sci.,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Macromolecules等发表论文30余篇。所有论文共被他引3000余次 (根据ISI web of Knowledge),H因子为33,7篇论文 (曾) 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担任Polymers期刊编委 (2018.1-) 和《功能高分子学报》青年编委 (2018.1-)。

汪谟贞

汪谟贞,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1995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高分子物理专业;2000 年 6 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2000.07-2001.06 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2001.06-2003.06 香港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系Research Assistant。主要从事高分子结晶、辐射法制备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方面的研究。

科研工作:

共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1篇。曾主持研究项目:1. 笼空状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面可控修饰功能化: 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 辐射细乳液聚合原理及特殊形貌乳胶粒子的制备: 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 携载rhBMP-4基因的温敏壳聚糖纳米粒制备与成骨效应的研究: 2010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4. 细乳液稳定机理研究及在多孔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2009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张群

张群,化学物理系教授。1999年于中科大化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2000-2003)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2003-2007)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教授、教授。研究方向:高分辨和高灵敏的超快谱学与动力学测量技术,负责建成中科大“凝聚相超快光谱与动力学”实验研究平台,主要开展凝聚相分子体系和微纳结构体系的超快光谱与动力学研究。

科研工作:

近五年来,在本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Commun.(1)、PRL(1)、JACS(4)、Angew.Chem.Int.Ed.(7)、Adv.Mater.(5)、Chem.Soc.Rev.(1)。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主要有:(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结构的超高分辨表征研究》课题2《纳米结构的超快动力学表征》(2016.07-2021.0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光催化纳米材料体系表面缺陷态的超快光谱与动力学研究》(2016.01-2019.12)。

管理奖

顾若水

工作经历:

1980年10月—1985年4月中科大制本厂工人

1985年4月—1986年2月中科大校党政办文印员

1986年3月—1996年4月中科大化学物理系实验员

1996年4月—1996年6月中科大化学物理系行政、科研干事

1996年6月—2000年4月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学干事

2000年4月至今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学干事

学习经历:

1998—2001安徽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专科学习

2001—2003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本科学习

黄微

工作经历:

2010年7月起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至今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开展中心的日常事务及管理工作。此外,作为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和夏季学期化学实验课程的负责人,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程管理等方面建设课程,带领课程组荣获安徽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以及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集体荣誉,个人曾荣获安徽省教坛新秀、校讲课比赛二等奖、张宗植奖等荣誉。目前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教研论文四十余篇,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教研项目二十余项。

学习经历:

2001-201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分获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刘华蓉

 

教育经历:

1986.9-1990.7,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本科;

1990.9-1993.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

1995.9-1999.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博士。

工作经历:

1993.7-1998.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业总公司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98.9-20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工程师;

2001.1-200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副教授;

2001.4-2004.8,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

2001.9-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目前担任化学与材料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女知联理事,研究生班主任

张印俊

教育经历:

1990.09--1993.07 河北医科大学(原河北医学院),药学专业,理学学士;

1994.09--1997.07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华西医科大学),药物化学,理学硕士;

1997.07—2003.03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3.04--2006.03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4--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工作经历:

目前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从事编辑工作,并且担任编辑部主任。按着国际的出版和编排规范惯例, 组织完成《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任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期刊服务能力;加强期刊国际合作和期刊宣传,吸引优秀稿源,不定时约稿组织专辑,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周婷

教育经历:

2006年9月-2010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 本科

2010年9月-201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物理化学专业 硕博连读

2013年11月-2014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 助理研究员 交流访问

工作经历:

2015年7月-11月,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

2015年12月至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党务秘书、外事秘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6级本科生班主任

周小东

教育经历:

2000.09-2003.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本科 英语;

1986.09-1989.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技术;

工作经历:

2018.09-至今 应用化学系总支常务副书记

2014.10-至今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办公室主任;

2010.10-2014.09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办公室副主任;

2000.09-2010.10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1998.07-2000.09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4.07-1998.06 中科院内耗与固体缺陷实验室;

1990.12-1994.06 非线性中心

1986.12-1990.11 图书馆

2018-12-25 上一篇: 2018年度增华奖教学金项目报告 下一篇: 第四届黄渝纪念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