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奖者感言

温馨提示:仅限中国科大校友捐赠,不向社会人士募捐,请知悉。您的公益捐赠将获税前扣除优惠

微信、支付宝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支付宝:

更多中国科大捐赠方式附后快速跳转至其他捐赠方式

相关阅读: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名单

第38届郭沫若奖得主去向

 

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得主获奖感言

(注:本部分将持续更新)

汪亦桐

非常高兴能够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这是中国科大给予我的莫大荣誉,为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中国科大和郭沫若老校长捐资设立的这个新中国第一奖学金,感恩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的资助。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科大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肯定,忘不了亲友的期待和鼓励,更忘不了自己四年来的付出和坚守。

我的专业是数学。记得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去了图书馆的数学分馆,这令我大开眼界,原来数学有这么多的分支。不禁感慨,高中对数学的了解还是太少。我翻开一本实变函数的书,发现自己一个字都看不懂。我又看到旁边有一本近世代数引论,翻了下目录,发现竟然有一元五次方程根式不可解的证明,这正是我高中时梦寐以求想学会的。我非常激动,因为我相信,不久之后我就可以看到这个漂亮的定理的证明。为了实现这个小小梦想,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数学。当我最终看懂一元五次方程根式不可解的完整证明并理解Galois理论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我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给我带来的快乐。

大三这一年应该是我最忙碌的一年,但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大三上我选修了交换代数、同调代数、代数拓扑和代数几何,这些都是难度很大的课程。同时我还决定申请巴黎高师,因为这个学校的代数方向特别强。我还担任了线性代数B2的助教,这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这一学期的忙碌程度是我之前难以想象的,每天都觉得有忙不完的事,不过我坚持了下来。最终我考上了巴黎高师,也取得了优秀助教的荣誉。大三下,即使已经拿到了巴黎高师的录取通知书,我也没有松懈,而是继续努力地学习数学,希望能够早点进入科研的最前沿。

中国科大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有那么多学识渊博、乐于付出的好老师,有那么多志同道合、并肩奋斗的同学们。科大的生活既充实,也充满乐趣。郭沫若奖学金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在未来我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我也希望怀揣着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传承和发扬科教报国、永攀高峰的科大精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努力尽自己一份力量来践行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如果说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是一粒种子,那么以“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为己任的中国科大就是它自由成长的一片沃土,我相信这粒种子是一定能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的。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科大越办越好!

杨雅翀

我很荣幸获得2019年度郭沫若奖学金,首先向大学期间所有关心,帮助和包容我的师长和同学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为我点亮指路明灯,给我前进的勇气和支持,成就了我的大学阶段的人生,感谢中国科大强大而团结的校友力量---师兄师姐的帮助以及校友们的奖学金捐赠。中国科大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四年的本科生涯转瞬即逝,四年的光阴里,我收获多多,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一路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望学弟学妹能少走一些弯路,规划好自己的四年生活,不负中国科大的时光。

大二分专业时候我选择了数学统计平台作为我的大方向。大二学期的数分B3,线代B2,实分析还有复分析,这些都是数学统计专业里面最重要的基础课了,毕竟大一学的课和其他专业同学所学的也相差无几。这几门课的学习上遇到难题,我都去请教了华班大佬汪亦桐和胡锦秋同学,他们在华班学的H类课程难度很高,他们个人水平也很高,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这里由衷地感谢他们,也告诉大家有不懂的就多问,请教老师,助教,同学等等。真正学好了这几门课,到大三的专业课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在中国科大的第三年我加入郑泽敏教授的实验组,开始接触科研,这激发了我做科研的兴趣,意识到我一个小本科生也可以读懂一些前沿论文,并且做一点小课题。建议大家选实验室的时候多问问师兄师姐,了解他们的情况,看看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是自己想学的,能学到什么,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拓展自己的眼界,并开始规划暑期科研。

大三暑假,我得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暑研的机会,做了关于“高维统计”的研究。我的导师每周都定期给我指导,耐心解答我的疑惑。我从开始的零基础,到最终得到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我感到很幸运。暑研大大激发了我的热情,让我对以后的科研道路有了更好的规划。对出国申请来说,大三是最重要的一年,在考掉托福、GRE之余,一定要尽量多地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选修一些感兴趣的研究生课程,这些都是申请时重要的硬件。暑期交流是一项提升自己背景,丰富自己经历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对很多同学来说,这也是一个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想出国的重要一步,一定要提早准备,做好功课。有机会的话还是最好能去国外的学校做一些科研,可以走学校的项目,也可以自己联系国外的教授。

很幸运能够来到中国科大,尤其幸运在少院,从而得以在少院的课程规划下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和好助教。 2019年网络手机早已无处不在,本科生宿舍也从2018年开始通wifi了,希望大家能管理好时间,认清自己的目标,打好扎实的基础。四年光阴过地飞快,愿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在即将毕业之际,回首自己的本科生活,可以坦然无悔。

夏立乔

荣获第38届郭沫若奖学金,是对我本科四年生涯的最好的肯定。进校之后,便了解到郭沫若奖学金是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但那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拿到这一奖项会是怎样的情形;但在后来的大学生活中,却发现郭奖就在身边:大一时的助理班主任是郭奖(12级,张翔),大二时的理论力学助教是郭奖(13级,刘通),221楼我们对面寝室有一个郭奖(13级,崔天一)。接触到他们的时候,暗暗敬佩他们对自己大学生活明确的规划、对专业知识扎实的掌握,还有课内外各方面展现的优秀,也激励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得更好,即使是在微信推送上看到那些身边的学长拿到郭沫若奖学金的新闻,仍觉得这个奖项与我有相当的距离,但可能并非遥不可及;当最终自己站在郭奖答辩评委的面前,展现自己的风采并最终获得这一奖项,我意识到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围所有人的帮助,让这一切变得水到渠成。

郭沫若奖学金在海外,特别是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而这和一届届郭奖获得者的努力和成绩是分不开的。去年得知自己获奖后,我第一时间和我的暑研导师——普渡大学的Yong P. Chen教授分享了这一消息,他表示了祝贺并说这是一个impressive award。今年3月,我去美国校园参观期间,在斯坦福、伯克利、普林斯顿、MIT这些顶级名校,中国科大、郭沫若奖学金的标签,都能获得海外教授的高度认同,这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同学、学生中,那些来自于科大,获得过郭奖的学长学姐,以卓越的研究风格和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科大、为郭沫若奖学金赢得了国际声誉。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科大学子,郭奖能够作为扣开海外名校大门的敲门砖,是科大人的一种传承。

今年8月,我将前往MIT,师从Pablo Jarillo-Herrero,有三位郭奖获得者在他的组里工作过或在读:马琼、杨娅芳、曹原。即将加入他们的行列,我愈发感到郭奖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期许和责任,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我的手中,发扬科大学子纯粹、踏实的风格,继续提升郭奖的声誉,我责无旁贷。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家人,我的所有同学和老师,还有新创校友基金会的老师和资助的校友,没有你们,我不可能获奖。当然还要感谢科大,一个我度过四年精彩青春时光的地方,一方让人眷恋的宁静的校园,一个我即将毕业离开,成为我母校的学府,愿你未来更好。

张俊升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是对我在中国科大四年学习的最大的认可,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以及背后默默奉献的校友们,我一定不负期望,再接再厉,踏实学习,潜心钻研,勇攀科学的高峰,将来也要向你们一样,回馈我们的母校。

我来自数学学院,学习基础数学,毕业后将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在科大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十分宝贵的四年。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并愿为其奋斗终身;在这里有一位位知识渊博,包含热情的老师为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我们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回想科大的四年生活,尽管有许多的磕磕绊绊,但为自己来到科大学习刚感到十分幸运。刚进入科大时,自己感觉很是沮丧的,一方面是对于大学悠闲生活的期望的破灭,上大学以前,总觉得大学的生活要轻松一些,不用像高中那样整天埋头自习,可到了科大才发现,要想把一门课学明白,拿到好的成绩,也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面,所以经常自嘲,说自己又读了好几年的“高四”;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是通过高考进入科大的,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所以一开始学习数学分析这门课时十分难受,觉得自己比那些搞过竞赛的同学差好多,并且感觉自己反应能力不如人家,脑袋转的也没别人快,不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数学。这种感觉一致伴随着我,直到大三的时候,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只要你有兴趣,又肯花时间,总能在某个方向或问题上面比别人做得更加深入,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

获得郭奖,确实是自己一张闪亮的名片,这对于自己申请国外博士有很大的帮助,据我所知,国外许多高校十分认可我们科大的郭奖。可是我也知道,这只是漫漫人生路中一个小小的荣誉,成才的路很有很长,未来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自己必须更加的努力,更加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专业。

人生若是一条漫无尽头的路,我愿做一名毅然的行者,风雨兼程;人生若是浩瀚无际的大海,我愿做一名执着的水手,乘风破浪。

张思翀

我是数学科学学院华罗庚英才班的张思翀,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不仅是对我大学四年来学习的最大认可,更是对我今后学习的鼓励与鞭策。在此,我真心想感谢每一位对我谆谆教诲的老师、每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更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同时要特别感谢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并大力支助中国科大学子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获得基金会的资助了,一年前,基金会就重点关注了数学和计算机方向的同学,给予了包括八位数学学院本科生在内的中国科大学子们“元庆秋月顶尖科研奖学金”的荣誉和经济支持。作为连续两年“元庆秋月顶尖科研奖学金”的受益者,我非常感谢基金会对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关注与支持。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为中国科大的学弟学妹提供这样的帮助!

时光飞逝,四年前,凭着对数学的挚爱,怀揣着对数学研究的梦想,我走进了中国科大。四年来,我发现中国科大的确是一个能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更给了我许多认识数学牛人的机会,让我们能有机会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能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去年夏天,我们组织了一只队伍并于清华大学参加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在比赛前,我们共同学习、齐心准备,在比赛中,我们团结协作(在允许讨论的时间内),并取得了第二名(银奖)的好成绩。我们不仅在团队合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促进了队友之间的友谊。对于理科生来说,这样的活动无疑拓宽了我们的交友圈。而中国科大又非常重视这样的交流活动,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无独有偶,“郭沫若奖学金”让我们走出班级、走出院系、认识了全校各个方向最顶尖的同学,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我相信,这一定会为将来研究合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这里,我想再次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其他方向顶尖人才的机会。

四年来,中国科大的理念和精神深深映入了我的脑海,让我更坚定了继续走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探索之路,我希望每一位中国科大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今,我即将毕业,即将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继续漫漫的求学之路,但我的心中却莫名地增添了诸多的不舍。一入中国科大门,终身中国科大人,作为一名“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我深知,无论身在何处,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众多的中国科大人;我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毕业,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努力,发扬中国科大精神,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中国科大学子的实力和水平!为中国科大争光!让中国科大数学走向世界!

路哲宇

首先很荣幸能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一代表着本科生最高荣誉的奖项。我觉得大学是一个人生的调色盘,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期望选择合适的颜色来展开自己的人生画卷。科大也是如此,即便她的主色调是学术,但也不失其他的颜色。对于我一个曾经懵懂的,怀揣学术理想的少年而言,我很感激科大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在这里我遇到了专业的老师们,他们有着平易近人的人格和专业的素养,他们愿意聆听并解决学生的困难、愿意在课下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愿意接纳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也愿意倾自己一臂之力推荐学生。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的交流与讨论遍布教室、食堂等学校的各个角落,让我学习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

去年夏天,借助学校提供的本科生海外交流资助,我有幸前往哈佛大学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科研实习活动。正是在这期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内心对于学术的原始的热爱,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关于出国学习的动机,让我的选择变得更加坚定。同时,科大带给我的扎实的数理基础也让我非常顺利地开展了研究项目,我的工作效率与成果也给导师以及同组的博士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很感激科大提供的这样一种机会,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之前走出去,去感受更为广袤的世界,从而站在更高处去思考、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获得郭沫若奖一直以来都是我内心的一个心愿,不仅仅因为它代表着对我个人四年学习生活的肯定,还因为在颁奖典礼现场我可以邀请到我的高中班主任以及父母,我获得这样一份荣誉带给他们的自豪感足以让我内心非常的开心。

面对未来,我想无论是投身学术还是转向实业,我都应该在每一个关键的选择前,冷静下来,排除掉外界的干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人生的方向。

最后,感谢校友的慷慨捐赠,希望校友会能够越办越好,继续做团结全球科大人的中坚力量;感谢科大四年来的培养,希望母校能继续培养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人才!

邵彦杰

很荣幸在本科毕业之际能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一项中国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回望四年的中国科大学习生活,心中感触颇多。

进入中国科大,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与学术大神们的差距,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学期的数学分析,第一次月考我尽了最大努力才勉强及格,而他们却能得到接近满分的分数。从那时起,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多与他们讨论,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自己要继续努力,保持学习的尽头。逐步地,我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到如今的主动学习,且在一次次的考试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我也有幸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体验了中国科大的浓郁科研氛围,而我自己也乐在其中。因此,我想感谢所有教过我、给过我帮助的老师们、助教们、同学们,正是你们塑造了我,坚定了我的学术目标!

我也想感谢中国科大所提供的丰富的社团活动平台。在进入大学前,我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尽力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社团管指委等部门与组织的协助,我也参与了很多校唐仲英爱心社的公益活动,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可能有的人会说,中国科大的人文关怀比起其它学校要稍差一些。但我认为,只要能做一个有心人,中国科大所提供的平台足够我们去开阔眼界、锻炼自己。

最后,我还想感谢新创基金会与历届校友们对中国科大的无私支持,从入学时就听说,中国科大的校友是最团结的,在这四年中,我确实逐步体会到了这一点。郭沫若奖学金这份荣誉对我出国申请有着极大的帮助,成为了我本科四年的一个闪光点,我也最终能够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我将继续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铭记自己作为“中国科大人”的荣光,为祖国、为母校争光。

刘丁匀

来到梦想中的科大,是幸运也是考验。都说科大很安静,有的人冲着这个来,也有人被这个吓走。当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点时,迷惑过后也能会心一笑。没有都市繁华的诱惑,没有青春片里的drama,似乎有很多时间,正好用来学习。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自觉的人,但是安静的校园确实创造了静下心来学习的环境。我曾经也会感到单调乏味,后来才明白我需要更主动地和同学交流。老师同学们真诚而友好,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安静但不呆板,这才是真正的科大。

现在回想高中的学习生活,才发现那时我们仍是没长大的孩子,一切等老师家长安排好了只用一股脑跟着走。跨进大学的校园,突然之间我们就要面临很多的选择,选专业,选课程,选研究方向,选工作还是深造,选国内还是国外。这很困难,我曾经担心无法承受选错的后果,但是我终究要做出选择。然而我慢慢意识到,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试错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尝试就永远无法知道结果,与其为尚未发生的事情忧惧,不如用亲身体验来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在我为选择专业问题感到迷茫时,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告诉我,勇敢地尝试,我的学习不只有本科阶段,机会不止一次。我也体验过不同的研究方向,原来让我感到沮丧的曲折过程,后来却成为了研究生申请中加分的交叉学科背景。

科大是一个难得的平台,不仅使我得以与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成为同学,还让我有机会看到校外更加广阔的天地。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可怕的正是局限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科大不遗余力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合作交流活动,帮助我们结识更多优秀的学生,了解前沿的科技进展。这当然离不开学校、校友和基金会的全力支持。在大三美国暑研期间,我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同时也从小伙伴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科研的严谨态度、展示的自信风度,交流的积极主动等等,这些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

非常荣幸能作为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毕业,感谢老师们、同学们以及校友基金会的认可。这既是一种信任与肯定,更是一种鼓励与鞭策,今后不论身处何处,都会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科大人,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魏嵩

我十分喜欢汪国真先生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现如今,我得到了中国科大这一国内一流学府的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或许在这短暂的休憩时刻,我可以安心地认为自己已然到达了四年前自己心中的远方。

对我而言,奋斗本来的样子,不过只顾风雨兼程这寥寥数言。我从来不是把终极目标放在脑海天天激励自己的那种人,我甚至都一度忘却了自己曾壮志凌云,想要去拿郭沫若奖学金。对我而言,真正能触动我的,不过是一堂堂课我有没有听懂;真正可以激励我的,大概是我对分析的热爱。我十分喜欢分析,虽然功利心让我最终选择了统计,但是本科前几年的分析课堂,确是让我十分享受的。或许和我坐在一起的同学会发现,我笔记认真,但从来不抄板书,我喜欢那种老师写下定理自己去证明的感觉——一种成就感,这也成了一些困难课程仅有我能发现老师板书错误的原因。

但是,热爱从不是成功的唯一,坚持、反思、改进,更为重要。尽人事,听天命,这是我看到一位国奖学长对大家的忠告。他说,4.0在人,4.3在天。对世间任何一件事,我不懂抱着这样的心态如何去成功。努力是不顾一切的,失败后用“我努力过了”来安慰自己如何下次做的更好?我记得大二上学期,我数分b3期末只有80分,线代b2更是惨不忍睹的78,虽然那个学期我单学期GPA是4.06,比上学期还有进步,但是考成这样就是失败。我十分自责,感觉自己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觉得学期中我可以少打点篮球多做几道题,这样不至于期末太过紧张,我觉得期末复习我可以再提高一点效率多做一点题。于是在下个学期,我把自己的努力程度提高,拿到了实分析100复分析98概率论95。我能得到郭奖,更多的靠的是我从不为自己失败找借口,而是积极反思,并且坚持做的越来越好。抱着每个学期都害怕退步的态度去奋斗,才能每学期都进步。

最后,我想感谢郭沫若先生、校友基金会以及所有捐赠校友。诚然,我觉得三年的坚持与不断进步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但是正是如郭奖这样阶段性的激励让人得以继续。只顾风雨兼程像是在无边汪洋中航行,但是于我而言,每每获得国奖,乃至最后得到科大的最高荣誉,都像是看到灯塔一般,让我知道我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让我走得更加坚定!

刘浩浩

获得郭奖对我的影响,我现在还不知道。也许以后会知道。我在科大度过了简单快乐的时光,因为科大有亲切的老师,欢快的朋友。我借此机会回忆几位科大的老师。

王作勤老师。我的同学无不极其佩服王老师,而我在科大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上王老师的课。我只听他讲过一次讨论班,题目是《Gauss圆问题》。王老师讲课充满激情,立马吸引听众的目光,要看他怎么演这大戏。除上课外,王老师是我的一位班主任,他对学生很关心。他抽时间和我谈话,给我学业生活的建议,帮助我恢复学习的信心。

陈洪佳老师。陈老师个子高,且喜欢吓唬人。何也?他教授的李代数课程,我早已闻名其上课难考试难。我只是没料到第一节课他就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进行劝退。他举出往届退课、缺考、挂科比例,劝退效果显著。其实陈老师不像他自己吹嘘的那么可怕,非常友好,我课后常和他聊天,从课内到天南地北,课上没懂的也会了,还可以谈谈心。

叶郁老师。叶郁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教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习题丰富,且安排平时小测督促学生学习。非常可惜没听过叶老师讲课。我想他一定很忙,但作为班主任他尽心尽责。比如他安排了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每次和几个同学一起吃午饭。我们寝室有幸成为第一批学生。席间,大家聊聊近况,说出心中疑惑烦恼。

郭沫若奖学金,在我心目中,不仅是给毕业生,更是鼓励低年级同学的。新生进入大学,怎么度过四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日复一日,还是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郭奖提供了一个不是唾手可得,又非遥不可及的目标。它不像更长远的人生梦想那样十年之遥,所以它更好地鼓励我们再坚持一下,帮助我这样一个意志薄弱的人走过这三年。非常感谢郭沫若奖学金,捐赠者远见卓识,如此热心支援教育事业,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邹凡

时光飞逝,我在科大的本科生涯也即将结束。而在结束之际,我非常荣幸获得了郭沫若奖。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也让我不悔过去四年的努力。

一来到科大,我就了解到了郭沫若奖。对科大逐渐熟悉后,我从身边的点点滴滴里切身感受到到科大里稳重严谨的学术氛围:深夜仍灯火通明的教室、下课后激烈的讨论、各种开放的报告等等。收到这样的氛围的影响,我一直严于律己,努力学习,也慢慢地达成很多或大或小的成就。其中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在大二刚开始时被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录取;我还清晰地记得收到通知的那天晚上的兴奋。此后种种成就和挫败也逐渐提升了我的信心和定力。我渐渐认识到,科大有个公平而友好的平台,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就。

郭沫若奖是靠众多校友努力支持的结果,我也深深感谢科大的校友们。科大人是个很温馨的身份,校友们也非常支持我们后辈的成长。我在宾州州立大学访问期间,结识了一些科大校友,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例如帮助我处理住房合同的问题等。很多未见面的科大校友也在尽力帮助着我们,包括对我们进行资助和捐赠,而这样的支持也激励着一代代科大人继续奋斗下去,将积极的影响不断传递。

最后,我想再一次感谢科大,我为科大而自豪,也将做一个优秀的科大人。

朱源

我,是一个平凡又幸运的科大人。在这里,在最好的年华里,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同学。感谢这些平易近人又知识储备强大的老师们,是他们带我走进了物理学,从微积分到四大力学,让我具备一个物理人的数理基础;也是他们愿意接受毫无实验室经验的我,从零开始,手把手培养我做学术研究,让我有机会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项目。感谢身边的同学们,是他们让我在一个良性竞争的积极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对知识和科研的认知。与这些有趣的灵魂们一同讨论进步,比我一个人独行走的更远。感谢中国科大,感谢严班,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让我有机会去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实验室交流,让我收获郭沫若奖学金。

回首在科大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惊觉时光荏苒,容颜与阅历有所改变,但初心不曾改变。我想说,在不可控的生活里,内心的笃定与坚持是把梦想走得更加长远的制胜法宝,找准自我的定位又懂得适度修正是克服、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做学术研究,无疑是一场自我修行。理工科的学习与研究需要有冷板凳精神和匠人精神。我们需要有回应内心动摇的勇气,比如,我真的适合研究物理吗,我应该顺应潮流转行吗。我们也需要有面对周围环境的质疑的力量,做基础领域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周期很长或是异常冷门的项目真的在促进社会进步吗。如若内心坚定又懂得自己,我想,梦想始终是最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退缩的理由。自强则万强。拿我自己来说,当我在大二决定选择原子分子物理作为我专业的时候,当我在大三决定从精密测量领域转向NV 色心研究的时候,当我在大四决定出国攻读博士项目的时候,我坚信这些是我修正自我轨迹的必经之路,是我对梦想的回应。

这是我的故事,里面或许有很多科大人的影子。我很幸运,在我的青春里,遇见科大。她教会我思考,让我褪去稚嫩,有底气,有勇气,有能力,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无所畏惧地去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出了校园,我将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科大人。

未来的日子里,祝愿每一个怀揣着初心的科大学子在人来人往的繁华里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来,祝愿每一份用心的付出都有好的回报。

万佳为

非常荣幸在毕业之际能够获得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衷心感谢科大的培养,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的支持。

我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四年前因在高中化学竞赛决赛中获得了铜牌,通过自主招生降分来到科大。恰好那年我的高中学姐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受学姐的激励也曾心向往之。入学后发现化学课因有竞赛的优势学起来相对省力,可必修的数学物理等课程对我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我每天认真听课做题,虚心向同学和学长请教。第一学期结束成绩排在年级30名,距离郭奖有点远,所以没有把郭奖做为目标。但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没改变过。我的成绩每学期都有所提高。大二结束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大三结束时竟幸运地获得了郭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回首四年大学时光,科大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张安静的书桌,还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大一入学时我加入了民乐团、芳草社和学生会。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工作。比如由科大承办的求是基金颁奖典礼及全国化学竞赛决赛、每年的科技周活动、暑期高考招生工作等。大一暑假我参加了所系结合夏令营,参观了大连化物所和北京化学所,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二进入实验室接触科研工作。大三时参加了大创项目。暑假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暑期交流。大三开始连续四个学期担任本科生理论或实验课助教。这些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使我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的大学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

去美国暑研前,我并没有想好毕业后是否要出国深造。两个月的亲身体验后才让我坚定了出国的想法。特别感谢科大及新创校友基金会为我在海外暑期交流提供的资金支持。伯克利有很多科大校友,有他们的帮助和照顾,我的暑研生活过得非常顺利和愉快。暑研期间还有幸参加了硅谷校友会为科大建校60周年举办的庆祝活动,见到了数百位科大校友。校友们的团结友爱深深感染了我。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科大的老师和学长们为我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及暑研经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终我得到了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我庆幸自己四年前来到了科大,在这里结识了众多的良师益友,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再次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及海内外的校友们对郭奖的支持和捐赠。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为自己是一名科大人并获得过郭沫若奖学金而感到骄傲。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把科大精神传承下去。祝福科大蒸蒸日上。

席大为

临近毕业季,越来越不舍我的科大。四年本科学习生活,带给我太多收获,同时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谨以此短文,致敬科大,也致我蓬勃的青春历程。

我是2015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的席大为,将于2019年8月赴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与材料方向的博士。今年三月,获得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在此深深感谢中国科大的培养和新创校友基金会给予的奖学金支持。郭奖,不仅是众多科大学子追求和拼搏的动力,更是得到国内外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广泛认同。在赋予荣耀的同时,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大一只是潜心学习。记得整整一个学年,在校除了组织同学到李鸿章故居参观(因为担任副团支书)和去合肥奥体中心听了一场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的演奏会,我就没有再踏出过科大的校园。永远要相信:付出总有收获,或远或近罢。一个学年结束,绩点全院第一。暑假是比较充实愉快的,在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关于iGEM的国际交流活动,随后又分别参观中科院的沈阳金属所和长春应化所。

大二进入熊宇杰教授的实验室,利用周末学习英语。苦学固然值得赞许,也需要巧学。视周围的学长学姐亦师亦友,不懂就问。萌生了大二赴美暑研的念头。阅读文献,联系教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赴耶鲁大学为期三个月的暑研得以成行。暑研期间,事无巨细,只要是教授或者师兄师姐们交代的工作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因而在离开耶鲁的前夕,得到组内教授较高评价和师兄师姐们的祝福。

2018年2月,入选人民日报国奖代表名录。大三是比较紧张的一个学年,荣誉对于飞跃申请貌似空中楼阁,我明白优秀的三围成绩才是申请的敲门砖。GPA稳居第一,托福和GRE等标化成绩都够用(GPA:3.99;T:106/23;G:323/3.0),还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于是有了大三的哈佛暑研,同样得到教授的好评并且承诺将依照我的情况给出推荐信。18年9月底返校参评郭奖,同期开始选校准备申请之旅。这个时候就能体会前面几年的忙碌有多么值!选了十所学校申请,11.29号全部提交完毕。12.20号收获第一个OFFER,随后纷沓而至(分别是芝大、普林、MIT、UCB和哈佛),统统无面试。截止到2019.02.06哈佛OFFER的到来,我确认申请季结束。这个学期,依然是留在实验室和图书馆的时间更多。天气渐渐热起来,莫名的开始留恋校园的每个角落,甚至宿舍楼前那只大黄猫……

感恩中国科大,感谢新创基金会。让我有着难以忘怀的一幕又一幕,也让我懂得:路还很长,踏实走好每一步,就很好。谢谢!

梁嘉韵

还记得刚入学时,我对于科学、对于化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层面,怀揣着对化学的好奇与热爱,我加入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于我的理科基础较为薄弱,大一的课程学习较为吃力,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课本知识。在大一上学年结束时,我的成绩也不甚理想,排在全院40名左右,在那时的我看来,国奖与郭奖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梦想让我不甘于此。恰逢当时班上请来了12级郭奖和13级国奖的学长学姐前来进行经验分享,我才发现闪闪发光的成功背后都凝聚着日夜的努力与坚持,这极大地鼓舞了我。逐梦的路是孤独的修行,在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我的脑海里无数次浮现过放弃的念头,却又无数次被驱散。“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而物理化学的美妙也点燃了我对化学的热情。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背后是自然界永恒的运行规律,大千世界浓缩在这简洁的公式里,多美!在汗水与热情的浇灌下,大一下,梦想的种子幸运地得以萌芽。与大一上相比,大一下我的绩点提高了整整0.3。小小的坚持,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为你带来惊喜。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顺利拿下国奖和郭奖,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回首四年,科大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当一个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一个成熟卓越的科研人的核心品质——自我提升的意识、追寻知识的热情、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卓越的创造力。虽然此刻的我仍才疏学浅,但我坚信,在这些养分的滋养下,在汗水的见证下,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回忆往昔,感慨甚多。在博士生涯前夕,在此对科大、学院的各位老师道一声真挚的感谢,您们的教诲将令我终身受益。同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要感谢科大各位优秀的校友,是你们为科大挣得的荣耀和对母校无私的捐助让我们在追梦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拼搏、创新、爱国,是我心中对郭沫若奖学金精神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份精神不只属于获奖的33位同学,它在万千科大人的精神血脉里激荡,是科大精神的底色,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发熠熠生辉。毕业后,我们便如那漫天繁星,散落于五湖四海,而科大魂却能将我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科大精神将在那永恒的东风里永远飘扬!

徐群智

时间走的很快,我已经来到了离别的港口。回首往昔,在科大的四年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科大带给了我科研与日后的方向,让我在前进路上不再迷茫。也许是由于怠惰或是慵懒,不同于其他顶尖学生的成长轨迹,我在大三结束后才真正开始自己的科研探索。对现在的我而言,我整整晚了一年的时间。如果我能够提前一年,我现在的能力会更强,成果会更多,申请情况想必也会更好吧!

科大同时带给我的是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前进的动力。科大虽然总人数少,强者一点不少。在这里我深刻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不前进就是后退。时时刻刻都要努力学习,认真科研,这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有好处的。大四一年我的成绩退步明显,除去要做申请以及其他事情以外,缺少了学习的动力才是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无疑会造成博士一年级的懈怠,甚至博士学位资格考试的不通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保持进取心,一直前进。

郭沫若奖学金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带给了我许多许多。它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个标签。我的很多同学和老师介绍我的时候,第一句话都会提及郭奖,它是认识我的桥梁,也是对我的鞭策。大家对我的期望会变得很高,这也督促着我进一步的好好努力。同时,郭奖对我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会始终想念大学为之奋斗的四年,这是我大一入校就有的梦想。说实话,每次看到自己的简历奖项里面,第一个奖项就是郭奖,我就觉得特有排面。我非常感激培养我四年的学校和老师,也要谢谢过去四年努力的自己。

刘洋

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我已经即将踏入新的学校进行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在毕业之际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为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首在科大的点点滴滴仿佛一切都在昨日,我还能记得自己刚刚进入科大时面对与高中课程学习方式完全不同的更高难度的大学课程的紧张,尤其面对许多参加过竞赛培训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同学,我更加害怕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不仅老师们乐于解答我们的各种疑问,并且同学们也热心的互相帮助。虽然课程难度比高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学懂、学通这些课程。

在科大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也曾经感到彷徨和迷茫,但是科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接触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感受自己对于科研工作兴趣的深浅。我尤其感谢科大提供给本科生的出境交流的机会,这让我能直接进入境外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学习、工作,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并对我最终做出出境深造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在科大学习的四年时间中,我最大的惊喜就是能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不仅是对我大学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人生的鼓励,让我能更加自信的步入新的求学道路。曾经为非常羡慕能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学长、学姐,也曾把他们当作我的榜样,激励我在学习、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能在自己的简历中加入郭沫若奖学金这一项,我感到非常的光荣,郭沫若奖学金也为我大四申请前往国外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增加了助力。并且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也让我感受到了压力,促进我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攀登更高的高峰。

最后,我要感谢新创基金会对郭沫若奖学金的支持,以及新创基金会背后各位科大校友们对郭沫若奖学金的资助。郭沫若奖学金将鼓励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继续我的科研道路,鞭策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李晨阳

很荣幸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也对科大校友们的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2015年8月中旬,我怀着对大学的期盼与对梦想的的憧憬来到了中国科大。当别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这里的时候,我坚定地回答说:“生物,研究,图书馆,出国”。探索生命科学领域是我的兴趣,体验科研生活是我选择科大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块充满知识的静土,而出国是我对未来的规划。

在最初的前两年,我很少接触生物专业方向的课程,而是被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包围,只有在大三时疯狂选修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然而,这些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逻辑思维、知识广度乃至未来的方向选择都深深地被影响。当我现在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姐和学弟学妹们交流时,我十分的认同这样的课程设计,认真完成每一份课程训练后可以给自己未来更多的选择机会。

影响我最深的应该是大三暑假参加的斯坦福大学的UGVR项目,在我七次科研经历中,唯一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单纯享受科研的乐趣,快乐的实验室生活和忙里偷闲的聚会与游戏令人怀念。在那之初,我还在对未来方向踌躇不决,导师肯定了我对科研的热情,并一语点破我的想法,给出了从事应用型科研的建议。这直接推翻了我原定的出国申请计划,也是最后选择去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希望做肿瘤转化医学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活有很多值得怀念。感谢四年的室友以及同学、每次实验室经历的老师与师兄师姐、一起办活动的小伙伴们、以及对我帮助非常多的校友们。 至于郭奖,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和校友的无私捐赠,这是对我大学四年的肯定。对我来说,荣誉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已成过去,在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之时,郭奖是鼓励我继续前行最好的礼物和督促自己不断拼搏的动力。

李一恒

感谢新创基金会和广大校友的捐助,使得我有幸成为郭奖名单一员,进而在申请、拓展人脉、评奖等方面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也十分感谢新创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向广大校友前辈、老师、同学们汇报我的一些情况和体会。

我在2015年由合肥一中考入物理学院。在物理学院的第一年里,我认识到自己的图像思维相对更强,于是我决定转入力学系继续学习。此后,在力学系相对小班的教学中,我获得了十分敬业的科大(特别是力学系)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而我图像思维上的一点长处逐渐得到发挥,因而后期我在成绩方面较为顺利,最终以工院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郭沫若奖。 一路走来,我承蒙了各位校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科研方面,我有幸凭借口才优势成功入选UCLA-CSST暑期科研项目,并在校友师姐1002王千畅师姐的引荐和直接指导下在UCLA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暑研工作。王师姐临别前特别嘱咐我学会薪火相传,像她一样尽自己努力帮助科大校友大家庭成长,我深受感动并铭记于心。在申请季中,我又得到了各位校友老师亲切、真诚的帮助,并在0005蔡盛强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成为UCSD陈仁坤老师的博士生。感恩校友们的关怀和帮助,我在四年级下主办了一系列活动,以期帮助师弟妹们的申请规划,传承科大校友互帮互助精神:针对我在1605同学中普查发现的英语、暑研等硬材料不足的问题,我召集1505崔元峰、杨兴伟同学共同举办了一次分享会,分享了关于硬材料标准等申请中的基本问题。受工程学院学生会邀请,我还参加了工程学院学生未来规划指导,并分享我对于力学系出国的一点建议。4月28日晚,我召集1505班级几乎全体出国同学,举办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申请经验分享活动,希望尽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帮助1605、1705等同学们的申请工作。我对各位校友前辈、老师的关爱心怀无限的感激,更加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做的更多,为科大校友这一大家庭添砖加瓦。

郭沫若奖学金,这一对于科大本科生无上光荣的荣誉也给了我许多新的机会:在申请中,许多校友老师都因此给予了我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因为郭沫若奖学金,我得以结交了更多的获奖大佬们,使我得到了难得的拓展跨行业人脉的机会;因为郭奖,我同样获得了许多荣誉。同样,我获得了学校、新创基金会、各位校友的一笔可观的捐助。在此我真诚地希望能够道一声感谢:感谢学校、基金会、各位前辈校友的认可和关怀,感谢郭沫若奖学金这一荣誉,更加感谢科大校友大家庭——我在此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帮助和支持,我也希望未来我能够继续尽我绵薄之力,用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支持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再次感谢支持郭沫若奖学金的各位前辈和老师们,也真诚地祝愿新创基金会和科大校友大家庭能够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

秦一功

在进入科大之前,我就听说这是一所专注科学研究,有着优良学风的高校。在进入科大学习之后,我就深深的被这所学校的气质所吸引和感染。“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体现了科大精神。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优秀而又亲切的科大老师和同学们。

科大的老师们学识渊博,见识广阔,对学生们的学业和发展也非常关心,时常让同学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就组织了好多新生研讨课和工程科学前沿的讲座,请各位院士和教授介绍每个领域新的研究进展,带领大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于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提问,老师们总是耐心地予以解答,大家都收获良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总是亲切地提出建议,让同学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我在这里也要感谢祝玉泉,孙德军,万振华,李二强等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帮助。

科大的同学们也是十分有活力和韧劲的。科大的学习任务并不轻松,有时候一道题就能让同学们思考很长时间。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同学们四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思考。自习室,图书馆总能看到大家学习到深夜的身影。除了学习科研之外,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运动,参加活动和竞赛,生活十分充实。我也要感谢这几年来一直陪我自习和打篮球的许志,樊凯,甘祎明等同学,他们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一科大的至高荣誉,我要感谢亲爱的母校对我四年的栽培,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还有父母同学们的陪伴和支持。除此以外,我还要感谢新创基金会和各位捐赠校友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努力让郭沫若奖学金越办越好。

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对于我来说有重大的意义,郭沫若奖学金不仅仅包含着奖金和荣誉,最重要的是对我大学四年努力的肯定。在刚刚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时候,我的目标只是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而在我努力学习四年之后,我获得了科大最高的本科生荣誉。这次获奖是对我莫大的肯定,给与了我未来继续努力的信心。除此以外,郭沫若奖学金对我的留学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国外的教授们和校友们都很认可郭沫若奖学金,我的留学申请因此受益。外来在国外的留学生活中,我们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这一团体也会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希望未来在美国求学的过程中,我能不忘初心,保持科大人的精神风貌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张翔

转眼之间时光飞逝,我已在科大度过了四年时光。昔日那个刚进入大学还懵懵懂懂的男孩,已经穿上学士服与二三好友拍照留念了。在科大的四年,七分辛苦,三分欢乐,和在一起是一颗略酸的糖,含在嘴里便是USTC的味道。毕业之际,总有二三事环绕心中,不妨写成文字,作为纪念。

一个非典型的宿舍。不知道科大的宿舍分配方式是怎样的。是人工,还是程序随机?不管怎样,2015年的夏天,我与其它三位同学相遇在了西区四号楼229室,从此开始了大学四年的旅程。谁能想到在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宿舍走出了两位郭沫若奖获得者,三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并全部选择出国出境深造呢?住在这样的宿舍总是有一些压力的,特别是当你晚上11点半进入宿舍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回来的人的时候,当你周末九点起床发现舍友们早已出门学习的时候,当你刚做完作业发现别人辅导书已经做了一半的时候。但除了压力,我感受到更多的却是舍友间的互助精神,从课程上的讨论,到申请时的信息交流、文书意见,再到面试时的建议,无不让我受益匪浅,又感受到这一份真诚的情谊。转眼就到了分别之时,也希望他们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在之后的学术道路上走得顺利。

盘不落地,永不放弃。在课堂与实验室之外,我的时间总被极限飞盘占据着。但这不是抱怨,在科大的四年,我最幸运的事就是接触了极限飞盘运动,并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极限飞盘的规则与橄榄球相似,但不提倡身体间的对抗,转而支持传接的技术流。更有趣的是场上并无裁判,出现争议由双方队员讨论得出结果,是一项较为友善的运动。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激情,事实上,一场比赛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每一次失误,每一次乏力,每一次放弃,都会让对手得到机会,所以更多的是一份拼搏的精神。“盘不落地,永不放弃。”这是我们比赛中屡屡喊出的口号,更是我们比赛、生活的态度。坚持到底,用尽自己的每一分力量,无论是比赛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才能让自己青春无悔。这就是飞盘运动带给我的一切。

至高的荣誉。初次知道郭沫若奖是大一下的时候,那时只是知道了这是科大的最高荣誉,但并没有过多感受。真正体会到是在大三参加郭奖与国奖颁奖典礼时,看到台上的学长学姐们西装笔挺,在自己的大幅海报下与身边的校长导师亲友们合影留念时,我的心中便涌满了仰慕与向往,也激励着我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终于,我也于2018年10月获得了这一奖项,并于2019年3月和我的父母、导师、高中校长一起参加了颁奖典礼,体会到了这一份荣誉的重量。除此之外,郭奖也带给了我很多帮助,一方面郭奖奖金承担了我出国申请时的申请费,让我在经济上少了一部分压力,另一方面,郭奖也为我的申请过程提供了很多机遇,许多老师因为知道我获得过郭奖,也向我投来了面试的机会,使我最终获得了不错的offer。在此感谢新创校友基金会与各位捐赠校友,我的收获与你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在这一路上,我还获得了许多学长学姐的帮助,其中不乏之前的郭奖得主,他们是1113的胡梦雅学姐、1009的范永祥师兄、1313的孟雨泉学长,1413的梁粟学长,0909的孙立婷师姐,在此也感谢他们对我的无私帮助。谢谢你们!

科大生活对我来说只有两周余额了,但USTC已经深深镌刻在了我的心中。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因自己是一个科大人而骄傲,用自己的努力为科大争光!

李一航

即便毕业答辩完成了,毕业照也一波一波拍的差不多了,离开科大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却始终没有想象中离别的感觉,大概我就属于这里,离别只是为了下次重逢。

在科大,学习是一件合群的事情。校园里碰到的同学,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图书馆和教室实验室自不必多说,就算我在宿舍,都不是我一个人在写作业。科大是一个能容得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四年前招生老师这样跟我讲,现在我要走了,我也会跟准备来这里的学弟学妹们这样讲。

科大校园不大,我日常出没的西区大抵九百多亩,还要刨去不能随意进入的同步辐射,即便这样,校园内绿植广布且处处可见人工规划的痕迹,尤以也西湖为中心的公园为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小森林中,从济慈路拐进来的小路旁,三木连荫,总是能在黄昏时候听到数十上百只鸟儿在上面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没有另外生事的话,日常活动范围不过宿舍楼方圆百步,所辖三教、运动场、食堂,以及楼下的中科超市,食堂回寝路上的水果摊,可真是极尽方便。

所幸自己在科大舒服的环境里惬意地生活的同时,也有认真地读书学习,常常因落下功课而感到紧张,因沉迷游戏而心生内疚,总归到最后还是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并拿到了科大的最高荣誉郭奖。起初沾沾自喜甚至有些骄傲自满,但接下来学校邀请来高中老师校长和爸妈,搞了隆重的颁奖;新闻网和学生会的记者邀请采访,学弟学妹咨询经验,逐渐让我意识到这郭奖不是拿了就完事了,它授予了我,我就相应地承载着维护它声望的重任。我也十分愿意接下来一直带着郭奖给我的期待和要求,加倍努力科研工作,能在所处领域做出独一无二的工作,有所建树,并早日回报科大。

刘泽

初来科大,眼前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扎实的数理基础、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几乎所有科大学生都会产生的对GPA的执念,仿佛从一开始便扎根在了所有科大人的基因里。四年时光飞逝而过,这一切仿佛都未曾改变过。

大学四年,非常幸运结识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朋友。在入学时有幸进入了英才班,这除了代表了一种荣誉之外,还意味着更多、更难的课程。数学分析便是其中一道坎,很遗憾最后我并没能坚持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结识了两位陪伴我大学四年的朋友:潘和宇。潘很纯粹、很踏实,每当我有任何怠惰他总能提醒到我,他最后能坚持将吉米多维奇刷完一直让我敬佩;宇很天才、很洒脱,他可以一学期不上课,只在考前一晚上一边看直播一边复习,还能拿满分的存在,他总能很轻易的帮我解决功课上的难题,他严谨又灵敏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很深。之后又遇到了龙哥,他与我以及宇一起从零开始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在比赛前一晚我们在马氏烧烤喝酒吹牛,却最后一路挺进复试,并在复试中拿了满分。这段经历我或许可以吹嘘一辈子。之后一起去电子所见习、一起在电四楼“安家”、一起合作软件工程、一起交流出路与前程,我与他总是有难言的默契。还有轩,他与我一起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他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好,与他相处总是很愉快。

大学四年,遇到了许多在学术与人格上都值得敬佩的老师。班主任谢老师事无巨细的管理班级;陆伟老师永远那么乐乐呵,永远那么平易近人;教秘刘双红老师帮助了我们很多;陈志波老师带我接触科研…还有许多在方方面面给予我帮助的人,感谢他们!

大学四年级,在解师兄的推荐下,我顺利入选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我将会铭记科大带给我的一切,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水平、有担当的科研工作者!

最后,非常感激新创校友基金会,在他们的努力下,郭沫若奖学金才能越办越好。而作为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的一员,我也定担负起这份荣誉所带来的责任,不负科大所望!

唐新宇

大学四年的时光过得很快,毕业典礼时坐在大礼堂里,恍惚间想起了开学典礼的场景,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要离开了。很感激我能在科大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然后满载收获充满希望与信心地踏向下一个新的起点。

或许每一个科大学子都会在一开始进入学校便知道郭沫若奖学金,第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提到郭奖,同室友说起同一个高中的学姐拿到了郭奖,也并没有想到自己四年后也能有幸获得郭奖。事实上,初入科大时,觉得身边的人在许多方面有过人之处,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是尽力做好自己需要做的每一件事,也非常高兴能够在科大认识一群各有所长的小伙伴们,在这几年里一起成长。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勇敢地去表达过至少视野更开阔。许多没有把握的,但是自己很向往的东西需要自己去试过才知道,不要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就直接放弃尝试的机会,在大学的四年里,我有过不少的尝试,尽管这些尝试的结果有好有坏,但是好的结果让我能够肯定自己,而坏的结果则能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总结改正,总的而言,我从这些尝试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学弟学妹们同我一样犹疑不定时给出我的建议做参考,从而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规划好自己的本科四年。

科大的校友们非常热心,在我的申请过程中以及参观校园时,许多校友学长学姐都给予了我指导与帮助。 同时,优秀的前辈们在各行各业中展现出的科大人的风采,也使科大在海内外有口皆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我而言,在我的申请中,最后拿到的录取,也与前辈们在所录取院校的良好的后续发展有关。

感谢科大四年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感谢同学们的陪伴,同时也要感谢新创基金会对郭沫若奖学金和暑期科研的资助以及各类校友活动的筹办。非常荣幸能获得郭奖,本科的四年已经画上了句号,但一切才刚刚开始。在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后,我选择了继续深造,我会努力发扬科大人的优良品质。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生这条长赛道上一直奔跑下去。

刘梓轩

支点,这个词概括了四年科大生活里,郭沫若奖学金奖对我的意义。在为之努力奋斗的前三年中,它深埋在心中,支撑着我每一天都比前一天要更加努力。在最终碰触到他,将其从梦想变为现实后,它又快速地深入到心中的另一个位置扎根,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标尺和奋斗基点。

“全中国,只有科大能容纳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我想,生性浮躁的我,是否有机会在这张安静的书桌上坐满四年,学到我所想学的知识呢?当时的我或许没有意识到,这句话使我沉静下来,专注学习的同时,或许也将郭奖的种子埋进了我的心里。

说实话,渴望获得郭奖,是源源不竭的动力,但无形中也是压力,压力之下,人便容易尝试错误的道路。回首四年的学习生涯,我也有不少的遗憾。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太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说白了就是GPA的提高和保持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最后,的确丧失了更多培养实践能力和掌握更加深度的知识的一些机会,我想,这也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仅仅只希望掌握对提高绩点有用的知识,太过功利而导致的。事实上,如果我能够在努力的同时,更加驻中国自己掌握的知识类型和发展方向,或许我可以让我的学习之路过的更加充实、收获更多。

郭奖答辩时,我还在国外暑研,没有办法赶回现场参加答辩。为此,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准备我的答辩视频和ppt。获知结果的时候,是美国东部时间深夜三点。三年以来的梦想得以实现,那一天我激动地无法入眠,然而也正是在那时,一份沉甸甸的东西也扎根我心,那是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的责任感。我应该要更加努力,郭奖从来也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人生中最高的成就,在我面前的道路仍旧险阻绵长,郭沫若奖学金是对我能力和努力的认可,也包含了科大对我的殷切期望。

谈到郭奖对我的生活/学业的影响,在我的申请中,郭沫若奖学金对我获得更多的offer一定是有帮助的,在同为郭奖获得者,同时也曾被斯坦福录取的IEEE Fellow李卫平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我想这与我获得郭奖是分不开的。当然,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会有更多的科大校友与同侪对我投来认可的目光。这对我而言既是满满的鼓励,更是沉甸甸的祝福,激励着我向更高的高峰进行攀登。

最后,我必须要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基金会和为郭沫若奖学金进行捐赠的杰出校友们表达我深深的感谢,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奖励,没有你们对郭沫若奖学金这一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的支持一定是做不到的。我心里深深地明白,这份奖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获得,更承载着所有科大学子内心的理想与期望,也正是这份对郭奖的执着和努力,使得郭沫若奖学金在科大学生中的地位如此地重要,再次感谢你们的付出!作为有幸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我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我将会继续发扬科大教会我的优秀品质,在未来的学术/生涯道路上继续攀登!

鲁吴越

我感到非常荣幸可以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在入学之初,我并没有认为我会在科大取得这样的成就,因为我在入学时无论高考还是竞赛成绩都无特别之处。不过这也说明,到达一个新的环境时,不用妄自菲薄。对于各位毕业的同学,无论是去往学术机构深造还是选择工作,未来都充满各种可能性。

在写下这篇感言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感到非常难写。我发现我很难言之有物地总结出一些感想和倡议,同时,我不擅长也不喜欢抒情。并且,我认为,对于同一件事、同一段经历的评价与感想,是非常“动态”的事物,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就会对我写下的文字感到不合适,甚至会认为这是年少无知时留下的“黑历史”,毕竟这些文字是要公开的。但答应要写的感言总归要写,所以我决定写一些至少此时此刻的我所认为的事。

现在我处于一个大学四年来最闲适的时间段。因为前三个学年修够了学分,所以整个大四没有选课,大四上学期需要准备申请的事,而下学期做完了毕设和答辩之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任何 Deadline。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我对这段时间感到无所适从,经常感到不知做什么好。我并不是想说我之前都非常忙碌所以不适应,事实上,我不用于做正事的时间比例是一年比一年大的。这一点实际上常常会让我很困扰,这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时间管理问题,但我的观察是,(几乎)所有人都是拖延症患者,也许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不要对自己的拖延过度自责而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与自由时间一起增长的,是选择的空间。随着年级增加,你越来越要对把时间花在哪里做出选择,并且选择本身决定了这些时间的产出。“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这句话经常会听到,但是只有选择出错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我认为我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时候是申请的期间,我选择的细分领域不算热门,而我认为它至少不算太偏且很有兴趣。但申请的过程给我的印象是可选的导师少,收到有兴趣的回复更少,虽然最后的申请结果算比较幸运,但我不会把我的申请过程描述为成功的。在对于专业、细分方向、未来去向、以及各种重大问题的选择上,我希望我们都可以考虑更多,从而对未来的自己更加负责。

最后,我想对科大的各个校友会、基金会以及相关捐赠人表示感谢,尤其是新创基金会对于同学们在暑期科研项目上的资助。我认为这样大规模的资助,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暑期科研以提升自身学术竞争力的积极性,也大幅度减轻了同学们的经济负担。希望我自己以及各位同学在未来,同样能对基金会的建设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张益博

阳光下的土壤是活的,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只要这土地里有一些水份,加以如春暖花开般的合适的气候,土壤里的种子就会发芽。之后,阳光将给予发芽后的嫩苗无限的生机。

虽然不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盛夏炽烈的热情依旧将我们2015级新生在军训期间晒成了熊猫。为何是熊猫而不是黑熊,或许是因为那厚重而湿热的军训服帮遮挡了某些阳光吧。阳光照在大地上,那细小的幼苗们开始了自己各自不同的成长。刚从土壤里窜出来的他们,面对阳光下大地上的一切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冀。这种好奇,催使着幼苗们长得各种五颜六色,七斜八拐。“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他看着地上的这些幼苗们,“如果没有草横着长,怎么覆盖这么大一片的地面?”

大一的科大给我了丰富于扎实的数理基础。在这期间,我跟随着物理学院的同学们一起上了诸如力学,电磁学,热学的基本物理课程,这为我将来的科研选择埋下了种子。当时的我对于大学以及将来的“深造”打算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虽然我在那时已经坚定了要出国留学的目标。让我开始有科研概念的经历其实并不在大二进入实验室之后,而在大一的新生研讨课。我在新生研讨课上带领我的组员一起完成了一个计算机创新项目。同时,这也坚定了我在大二转院至计算机学院的决定。刚进入大学的这个承上启下之年,我的目标与经历相互缠绕影响着,最终让我在大二的时候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与科学学院。阳光下的土壤是生机勃勃的,这些小草们不知道以后自己会成长成苍天的大树还是妖艳的紫罗兰,但是他们知道在这片散漫阳光的土壤上,他们可以不顾一切、肆意妄为的生长。这里没有枷锁、没有封顶、没有践踏,有的只是自由与希望。这就是阳光下的土壤。

我在大二的时候,借着自由的氛围来到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科研工作。科研跟上课读书是不同的,我十分享受可以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这给了我对科研态度的正反馈,以及加强了我读博的打算。课程的话我发现我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提不上太多精力去学习,而只是做到应付考试的地步。这种偷懒似乎也可以理解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思想?虽然成绩不算非常高,但是我想我还是过的相对比较愉快的,除了考试复习不喜欢的科目的时候。阳光下的土壤是勃勃生机的。这里有一片青青绿草,即使他们有些长得张牙舞爪,有些长得亭亭玉立,有些长得螺旋上升。但是,这些小生命之间似乎有某种共鸣与交流。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不是棵,他们是一群,他们是一片,他们不是小草,他们是森林。在这一刻,伟大的人们附体了,他是潘建伟,他是包信合,他是郭沫若,他是华罗庚。风徐徐拂过,似乎从这片土壤带走了一些蒲公英。

大三的一年中,我只有五个月在学习。随着中国科大对外交换计划的展开,我在大三上学期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学期交流。我从香港回来后便找到了在暑假大三暑假期间去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举行暑期科研交流的机会。在暑假,我来到了美国。这里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即使是在暑假,他们的学术交流也是间连不断。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极大的促进了这边科研成果的想法的产生。

大四的一年,我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我十分感谢学校以及校友会的支持与器重,我将在接下来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计算机科学PhD生涯中,继续发扬科大人的优良品质。校友会对我们的支持是巨大的,除了各种在校期间的奖学金,还有将来同学们到到大洋彼岸、步入社会后所获的的各种帮助。科大人有着团结的精神,而校友会让我们的精神凝聚在了一起变为实体。这是一片洒满阳光的土壤。感谢这所学校与所有老师给我的培养,感谢所有同学们给我的陪伴。路漫漫其修远兮,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杨鑫

郭沫若奖学金作为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奖项,能够获得,我感到十分荣幸。作为中国科大平凡的一份子,我并没有对郭奖有什么奢望,但是科大和郭沫若奖学金却深刻地改变了我。

在科大的四年,可以用匆匆二字来形容。从大一的兴奋到大二的迷茫,从大三沉浸在专业课的知识海洋,到大四为了申请出国和海外学习一路奔波。在地空学院的岁月里,走过了许多的地方,从大别深山到北海之滨,从东南岛屿到西北大漠,见识了亿万年的自然变迁,领略了极致的风光。一路走来,对自己的专业爱得愈加深沉。也许是因为热爱,所以即使在学习上用了许多的时光,也不感寂寞,反觉得满足和快乐。很自然的,就拿到了郭沫若奖学金。

郭沫若奖学金对于申请出国读博,作用实在是很大。当我告知加州理工学院,我是中国科大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认为我是个优秀的学生,也很快就给我发了offer,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当我到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的时候,导师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拿到郭沫若奖学金了吗?”,第二句话就是“你觉得你后面能拿到郭沫若奖学金吗?”,最终我也很顺利地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offer。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郭沫若奖学金帮助我拿到了许多海外名校的offer。

郭沫若奖学金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责任。顶着郭奖的光环,必要做出郭奖获得者做出的优秀工作,我深深感觉到了一股压力。当我以郭奖的身份奔赴海外,就代表着中国科大的水准,不能懈怠,不能跌份。

很感谢新创基金会对科大的支持,对我们学生的支持!很感谢在科大的日子里,有新创一路相伴!

张晟星

初入科大的时候,我是迷茫的,我不知道我以后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可以做到什么,我常常一个人坐在二教的某个教室,不知疲倦地一遍一遍做着《舒幼生力学习题集》、《微积分学习指导》、《“裴礼文”》…但是,科大真是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氛围以及一群很棒的同学、师兄师姐、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就融入了大学生活。尽管大部分时间还是投入在学习中,但是却从没有觉得生活无聊:可以在某个周末和好友一起去看树之社的话剧演出,可以在茶与健康课上听周先稠老师讲天马行空的故事,可以和战友半夜在空荡的教学行政楼背着让人头疼的红宝书,可以在午后的东图翻开似乎永远读不完的《白鹿原》,可以在晚上引一二朋友在“牛牛国际”喝酒撸串,也可以在无事的日子找到几个小伙伴来一次愉快的自由旅行。科大在各种学习、科研资源上从不吝啬,而且科大放养式的培养方式真的让我获益很多,我常常自己个性化选修各种奇怪课程,事实证明这些课程真的对自己之后的学习生活帮助很大。科大的基础课真的很硬,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叫苦连天,但回过头来看,真的应该感谢当年这些最可爱的“挂科威胁”、“给分杀手”。此外,科大真的提供了很多交流机会让我们能够去体验合肥以外的世界,在各种节假日,我都“奔波在外”参加各种活动:北戴河地质学实习、云南实习、C9学校交流、国际大研…通过这些活动,我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也更清楚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

当然科大也有很多不足,广受争议的一点就是过分的科研导向而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太少,这种情况在逐年改善,虽然现在仍然比不了其他学校,但是科大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们真的很热心,只要你愿意去寻求帮助,他们总是乐于帮助你解决问题,我认识一些管院的同学就是通过校友的帮助很快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工作。当然,如果学校能在这个方面更加重视,相信会更好。

最后,我很高兴能在毕业之际获得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过去的四年,科大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去学习知识,去追求兴趣,去提高自己,最终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现在这样一个成熟稳重的青年。这个成长的过程离不开老师、师兄师姐们的帮助,家人们的支持,还有大学同学们的陪伴,在此,我想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新创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及其背后无数校友对于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无私的帮助,郭奖是对我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的激励,我会带着这份荣誉、责任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奋斗。一进科大门,一生科大人,最后,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刘玥

四年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已经毕业。回想大学的四年,第一次听说郭奖,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可能是在班会上,同学的交谈中,或者是在学长学姐的出国经验介绍会上。但是我一直都深刻地知道这个奖的分量,也明白要获得这份荣誉,要多么的不容易。

在整个大学的生活中,郭奖永远是那么高,那么远,我虽然时时刻刻在渴望,却从来不敢把它当做我的目标。我能够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大一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我逐渐学会了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渐渐喜欢上了泡图书馆的生活。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我分别去了牛津大学暑期学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暑期科研。也是在这两次交流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出国深造的决心,也在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

我一点点努力变得更好,直到有一天,我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站在郭奖的旁边,认真告诉它,我值得。非常幸运,我终于获得了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这既是对我四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今后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我清楚的知道这不是结局,只是另一个开始。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也感谢新创基金会和历届校友们多年来对科大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毕业后我决定出国继续深造,在申请的道路上,我渐渐地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科大”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标签刻印在了我们身上,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也会尽我所能让科大愈加的光彩夺目!最后,祝母校越来越好,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前程似锦!

中国科大闪电捐赠方式
—您的公益捐赠可获减免!

温馨提示:仅限中国科大校友捐赠,不向社会人士募捐,请知悉。您的公益捐赠将获税前扣除优惠

1)微信捐赠:关注微信公众号USTCIF。点击“微信捐赠”即可完成。(目前上限为每日5万元)

手机微信扫描可支付

2支付宝账号:

支付宝二维码:手机支付宝扫描可支付

支付宝扫码因系统限制无法备注,建议您手动输入支付宝账号,则出现“备注”项可标注。

3在线捐赠:点击 GIVING.USTC.EDU.CN, 支持全球各银行网银与信用卡。

4)银行账号(温馨提示:仅限中国科大校友捐赠,不向社会人士募捐,请知悉)

户名: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
账号:1109 1820 0010 106
支行名称:招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

不接受捐赠类型

1)不接受2018年登记月饼赠送的毕业生捐赠。一周之前劝您登记索取月饼,涉嫌钓鱼捐赠。服务校友为先,您如感恩母校提议您今后再捐赠。

2)不接受学籍在科大的学生捐赠。科大学生为校友资助而非劝募对象。

3)工作不满一年的校友捐赠金额不超过20元。如超过此限额,我们将尽快联系安排退款。

以上系新创基金会长期信奉的理念。

财务公开承诺:捐赠将全部用于指定方向。新创基金会每年公布年报与经过独立审计之财务报告。捐赠校友有权要求调阅财务报告。如有疑问,请致电010-62566790;Email:

更多承诺:校友服务优于捐赠,我们绝不会募捐时来了,校友服务时没了。我们会继续推出更多的校友活动,不限在中美两国;发布更多的校友行业调查,协助年轻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已有的校友调查请见:校友研究报告

无管理费:运作至今,新创基金会对子基金均不收取管理费。新创基金会发起团队承诺,在未来若干年内捐赠总额超过运行经费。这保证了运行经费,不向普通校友摊销。普通校友捐赠全部用于项目开支(用于支持中国科大)。

2019-05-03 上一篇: 与第37届郭沫若奖获奖学子座谈 下一篇: 第39、40届郭沫若奖得主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