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沙龙】Museum·Science and Art 博物馆·科学与艺术

提起科学与艺术,人们通常的认识是,一个求真,一个求美;一个冷静严谨,一个热情奔放;一个分享真理,一个传递感觉。科学(science)和艺术(art)这两个词汇都源自希腊语,从辞源上追溯它们的发展历史,会惊奇地发现,两者都能回溯到同一个概念——“自由”。火融化了冰,冰拥抱着火,冰火交融,所辉映着的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2021年4月10日,墨子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和苏中博物馆陈曾路馆长做客活动现场,为我们介绍科学与艺术深层的关联——自由。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尚理性,崇尚非功利的学问,在本质上追求的正是自由——也正是因为如此,希腊才能成为科学的起源地。人们探寻的目标不是得出什么具体结论,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是构建一套推理和演绎的体系。吴国盛老师还引用著名艺术批评家龚布里希的说法——如果某些事情本身成了目的,它就是艺术。也就是说,自由是科学与艺术共同的母亲。

在近代,科学逐渐失去了其“精神高地”,由求真的科学(Science for Truth)“下行”为求力的科学(Science for Power)。现在我们常说“高雅艺术进校园”,却不会说“高雅科学进校园”,这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在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心中,科学成了一种工具,科学成了一种“power”,“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这种想法当然也没错,但从长远来看,对科学发展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在“有用”的问题上一路狂奔,用短跑的方式跟人家去跑长跑竞赛,却忘掉了科学发展最源头的部分。这样就算短时间内能超过,长期也是乏力的。

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对“无用之用”的一种基本的冲动,那种冲动才是科学发展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培育科学的真正动力,找回科学最源头的东西——自由。

陈曾路老师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博物馆就是“自由+分享”。博物馆的概念来源于自由的追求,而“自由”的另一重含义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自由”,也就是“分享自由”。最早期的博物馆中,既有自然科技的,也有人文艺术的,Museum源自希腊文Mouseion,意思是“缪斯女神的居所”。而在缪斯女神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当然是不分家的。

文艺复兴时期,“好奇柜”(Cabinet of Curiosities)这一收藏、展览形式可以看作是现代博物馆的前身: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对有用没用反而不是那么关心,更多地是在传递一种自由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之后,除了个体的自由,思想家们也希望大家都获得自由,希望大家都能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且在更大层面上,把自由的概念、民主的概念、科学的概念,更多更广地传播,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现如今,博物馆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研究器物时,科学仪器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研究文物的内部结构,分析出文物的组成元素。各种材质的文物摆在一起,它们就是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旧时的故事。

陈老师对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时而引起善意的笑声。例如,他提到,不能用墓葬的多少来考虑一个地方文化的先进与否,否则在现代,上海的福寿园大概就是上海文化的中心,而北京的文化中心则在八宝山——现实显然不是如此。不过古墓集中的地方往往是风水最好的地方,比如在上海,古墓最集中的两个地方,一个叫陆家嘴,一个叫徐家汇。

圆桌对话环节,有观众对两位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科学与艺术是否有矛盾之处?它们谁更接近于真理?”吴老师回答:科学与艺术当然不存在矛盾,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类别;至于它们谁更接近于真理,则取决于你怎么理解真理。通常我们认为,合乎事实的更接近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似乎不怎么合乎事实——但是艺术通过夸张的手法向你呈现事物的真相,它更加真实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真理并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它是多样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人们也不应该只拥有同一种真理观。因此科学与艺术不应该是矛盾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主持人陈宇翱老师也补充说,现在存在文科生和理科生互相鄙视的情况,这种互相鄙视显然是不对的,我们都应该自觉弥补自己在另一方面的不足。

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最大的学习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学科的局限性,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科的交融与思考,恰恰是自由精神的写照。愿这次活动可以带给你一点启迪与思考,去更好的理解“自由的科学”和“自由的艺术”。

嘉宾介绍

吴国盛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由史入思》(2018)、《什么是科学》(2016)、《希腊空间概念》(2010)、《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时间的观念》(2006)、《追思自然》(1998),另有《科学的故事》、《科学史笔记》、《科学的历程》、《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科学走向传播》、《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等。

陈曾路

陈曾路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文博副研究员。任中国博协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协志愿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至2019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担任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负责博物馆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致力于以领先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打造上海博物馆的教育品牌。在上海博物馆期间组织策划出版“博物新知”、“寰宇艺术”、“博物馆与世界古代文明”等系列图书百余种,策划发起了《博物馆评论》杂志和微信公号。策划发起了“上海博物馆教育联盟”和“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并在2018年组织策划了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2019年11月起任吴中博物馆馆长。

关于墨子沙龙

墨子沙龙是以中国先贤“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协办。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倡导、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对象为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我们希望能让具有中学同等学力及以上的公众了解、欣赏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科学思想。

来源 | 墨子沙龙

2021-04-11 上一篇: 【墨子沙龙X2021年科技节】中国的大科学装置,人类探索宇宙的“神器” 下一篇: 【墨子沙龙】战疫:新药与疫苗| 陈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