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立五元” :中国科大这样做科技评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精神和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评价的相关文件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了科技部“建立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价机制”专项试点任务,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坚持“质量优先、特色鲜明、强化绩效、突出贡献”的原则,坚决“破四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对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元价值的全面诠释和评价,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评价观念的改变、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机制体制的改革。

2021年度中国科大杰出研究校长奖的评审首次采用了“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价”的相关评价指标,是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成果五元评价试点工作专项工作的初步成果。首先采用专家提名的方式产生备选项目,然后由全体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备选项目进行投票评选,评选结果经校长工作会议和党委常委会议审议确定。2022年1月15日,在中国科大第十二届党代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上,舒歌群书记和包信和校长为固态量子存储团队、“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单分子科学团队、潘建伟院士和陈帅教授、李微雪教授、汪义丰教授、梁海伟教授、王俊贤教授、彭新华教授、粒子物理实验团队颁发2021年度杰出研究校长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旨在促进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坚持“四个面向”、 发扬追求卓越的执着攻关精神, 营造与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创新氛围,奖励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发明,或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或科学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显著社会效益,以及在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活动中,作出重大贡献并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教职员工或科研团队。

2021年度杰出研究校长奖

一、固态量子存储团队(由物理学院周宗权副教授、李传锋教授、郭光灿院士等组成)

该研究团队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量子存储方案“无噪声光子回波”,可提升量子U盘的存储效率及信噪比超过4倍;实现一种新型量子中继架构,即基于吸收型存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个小时,大幅刷新此前的世界记录,证实了光量子U盘的原理可行性。以上成果显著推进了远程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技的重大突破。

延伸阅读:中国科大提出并实现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量子存储方案

二、“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由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潘建伟院士、朱晓波教授、彭承志研究员等组成)

该研究团队构建了62比特和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是国际上量子比特数目最多、综合性能最优的超导量子计算系统。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的演示,并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上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所完成任务的计算复杂度比2019年谷歌“悬铃木”高6个数量级。该系列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确保了中国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在国际第一方阵的地位。

延伸阅读:重磅!我国量子计算优越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三、单分子科学团队(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王兵教授、谭世倞特任教授)

该研究团队发展了多种扫描探针显微成像联用技术,实现了分子量子体系电、力、光多内禀参量的全局测量,综合的空间分辨率达到单化学键水平,实空间分子光谱成像速度达到25毫秒/像素,综合指标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是精密测量领域的重大进展,在表面化学、低维材料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影响力。

延伸阅读:牛年新春Science献礼!中国科大在单分子精密测量中取得重要进展

四、潘建伟院士 / 陈帅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

该研究团队2021年在超冷原子体系中模拟拓扑量子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二维平面的“棋盘式”光晶格与第三维度的光晶格耦合,构造出将原子自旋态和动量态锁定的三维拉曼耦合晶格,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实现三维自旋轨道耦合。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有且仅有一对外尔点的理想外尔半金属能带,并通过“虚拟断层成像”和量子淬火动力学两种方法确定了外尔点的位置。该成果开启了超越传统凝聚态物理的外尔型拓扑材料的量子模拟,为研究新奇的拓扑量子现象和构造新型拓扑量子体系开辟了新的方向,极大推动了量子模拟领域的发展。

延伸阅读:外尔物理量子模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体系实现理想外尔半金属态

五、李微雪教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催化研究)

李微雪教授基于数据驱动和第一性原理的研究范式,揭示了金属与载体界面作用的线性标度原理,建立了界面作用控制纳米催化剂生长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利用双功能载体实现超稳定纳米催化剂的高通量设计理论,该理论为设计和筛选载体来稳定纳米催化剂奠定了科学基础。相关成果受到了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的广泛报道。

延伸阅读:《科学》| 中国科大李微雪教授团队建立纳米催化剂抗烧结稳定性理论

六、汪义丰教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研究)

汪义丰教授揭示了一种基于仿生自旋中心转移的碳-氟键断裂新机制,发展了三氟甲基连续可控脱氟的新策略,实现了工业氟源三氟乙酸的高值化利用,为制备功能性有机氟分子提供了更为经济和实用的合成方法,对有机氟药物和材料合成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延伸阅读:中国科大2021第四篇Science:分步裁剪碳-氟键 三氟巧变双单氟

七、梁海伟教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

梁海伟教授发展了一种高温硫锚定法,解决了金属间化合物燃料电池催化剂高温合成难题,构建出由46种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组成的材料库,基于该材料库发现了燃料电池氧还原活性与铂二维晶面应力之间的强关联性,并从该材料库中成功筛选出几种高活性催化剂,使低铂氢燃料电池性能达到了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相关成果被新华社、《中国科学报》、美国物理学网等50余家中外媒体报道。

延伸阅读:《科学》| 中国科大团队发明“高温固体胶”,大大降低燃料电池成本

八、王俊贤教授(物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红移星系和活动星系研究)

王俊贤教授带领研究组通过大天区窄带成像巡天搜寻宇宙再电离时期的高红移星系,经过多年观测,2021年发现并光谱证认了一个由21个成员星系组成的原初星系团,是截至目前人类所发现的距离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为研究再电离这一宇宙整体相变过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延伸阅读:7.7亿岁!我校领衔发现宇宙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

九、彭新华教授(物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自旋磁共振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的研究)

彭新华教授带领研究组2021年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造性地发明了新型自旋量子测量技术,实现了迄今为止在超低频段上国际最佳的磁探测灵敏度,攻克了新奇相互作用搜寻依赖造价昂贵的大型科学装置或测量灵敏度低等世界难题,获得了轴子暗物质与原子核新奇相互作用耦合强度的最新界限,优于国际最佳界限至少5个数量级,首次突破宇宙天文学界限。系列成果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科学》杂志等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

延伸阅读:彭新华研究组在量子精密测量和暗物质探测领域同时取得重大进展

十、粒子物理实验团队(由物理学院黄光顺教授、周小蓉副教授、鄢文标副教授等组成)

该研究团队2021年发表了正负电子湮没产生中子-反中子对研究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问题,并发现了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还在其他重子-反重子对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重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中国科大精确测量中子电磁结构,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自然・物理》

新闻来源:科研部、新闻中心 本期编辑:姚琼

2022-01-26 上一篇: 财务行政专员工作日常 下一篇: 2019年中国科大波士顿科技峰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