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楠 :找到方向,并坚持下去

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过去三年,连续资助支持了地空学院郭静楠博士。作为独立、民间的校友基金,我们在郭静楠博士抵达中国科大后即开始资助,期待她在学院重点发展方向上取得新的成就。新创基金会将继续坚持在科学家未成名前给予早期资助的“雪中送炭”原则。

怀揣着对宇宙的向往,她选择了天文这条道路,在前进中发现它的魅力超乎想象。与“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一样,她对深空的好奇仍在继续。

本期石头人物专访:郭静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教授

本期专访人物郭静楠老师

图为其试穿意大利宇航员国际空间站的防“辐射”服

个人简介

2002-2006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2006-2011年,就读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获“居里夫人奖学金”,并于德国马普太阳所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学习

2011-201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2-2019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空间辐射以及行星空间环境方面的研究,作为NASA“好奇号”火星车粒子辐射探测器的核心成员,带领团队研究分析深空及火星表面的高能粒子辐射环境

2016年,加入了嫦娥四号着陆器月球中子和辐射探测器的德方研发团队

2019年,正式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对我而言,科研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坚持做下去。”郭老师如是说道。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和挑战。选择交叉学科的研究,郭老师明白,她走上的是一条需要不断地学习、拓展和跟进的道路。

研究方向

自19年归国以来,郭老师撰写、涉及和指导发表的科学文章及综述成果高达3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名义发表的文章就有13篇。当被问及是否有什么科研秘诀时,郭老师笑着回答说:“科学研究没有秘诀,唯有不断的积累和坚持”

全面深入地认识行星及空间辐射,在深入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科学结果应用于工程中,是郭老师目前所专攻的方向。利用模型、数据等对空间辐射进行精准的预报,并与人体、医学相结合,生成深空探测的辐射防御方案等,这些都是接下来郭老师所希望并致力去做的。从曾经的项目经历中,郭老师深深体会到一点:科学和工程团队能够有效地交流和结合对于项目的科学产出至关重要。对于这些可以深入的研究,郭老师是抱有使命感的。

“人类对于行星宇宙的深空探索需求和热情在不断上升。然而,宇宙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是实现此类深空探测的最大限制和潜在危害之一。”郭老师详细向笔者解释道,“一方面,空间辐射可以引发航空器的电子器件发生故障、造成损耗;另一方面,到达人体的高能粒子可以和人体的细胞和DNA组织作用,导致癌症等。”

她深知,解决这些辐射影响的问题不仅需要对辐射基础科学有相当深入的认知,更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脚踏实地去做的。

留影于华盛顿的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

研究经历

支撑着郭老师一心钻研科学的,除了使命感,还有深深的兴趣包含其中。

对天文的兴趣,可以追溯到郭老师小的时候。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天文系;毕业后,她曾有幸师从紫金山天文台的甘为群研究员。就是从那时起,她找到了自己“宇宙”中的第一个方向:太阳物理。

从一开始专注于这些粒子如何被太阳爆发所加速,继而又转向研究这些粒子离开太阳到达行星际空间后的属性、到达行星环境下的特征,甚至是到达人体后的辐射效应。慢慢地,郭老师的研究也从太阳物理开始,逐渐拓展到空间物理、行星科学、辐射生物学等不同的学科。她所接触到的“宇宙”也越来越大。

项目经验

能够参与嫦娥四号着陆器项目,对郭老师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那时她正在德国基尔大学的一个团组里负责高能粒子探测器RAD的科学研究。嫦娥四号月球中子及辐射计量探测器LND是由德国基尔大学设计制作并加载在中国嫦娥四号上的。由于LND与RAD的科学目标和探测原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很“自然”地,她开始参与到正在研发的LND项目中去。

RAD,搭载在NASA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它曾首次测量到火星表面的高能粒子辐射环境,所获取的数据直到目前仍是唯一的火星表面的此类数据。研制RAD的项目是德国基尔大学和美国西南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作为成员之一,这也成为了郭老师接触工程的开始。

与好奇号火星车模型合影

作为老师

2019年中科大空间辐射培训班合影留念

(郭老师为组织者,第一排左三)

如今,成为老师后,郭老师正努力将她的多年科学探索的经验及热情传递给下一代。她希望带领并帮助更多的学子认识、了解并“走进”这个宇宙。

在专访的最后,郭老师信心满满地说出了自己对未来学科发展的看法:“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面临的机会是越来越好。从国家的需求和投入来说,空间科学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所以如果有兴趣、有动力,并在这条路上努力着,我相信年轻的学生一定会比我们做出更好的成果。

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