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隆奖被清北碾压:中国科大海外人才近来渐寥落

多少人还活在中国科大人才培养与清华北大不分伯仲的梦境中?其实:以海外顶尖学术质量论,科大,早就被清北按在地上摩擦。唯有资格与南大一道在地板上抱头痛哭而已。

七年来,被清北碾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系统分析了最近七年来的斯隆研究奖的国内名校校友获奖趋势发现:2016年至2022年,清华、北大的斯隆奖获奖校友均为科大的3倍左右,呈碾压之势。

统计近7年斯隆奖国内高校本科毕业获奖者后可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是获奖校友最多的高校。复旦、浙大、武大等获奖人数较少不比较。本研究对于前述四校获奖人数、获奖学科分类等情况进行统计,用数据和图表直观得出结论:以海外顶尖学术人才论,清北已呈碾压之势,中国科大只与南大齐头并进。

讽刺的是:最近两年,国内自媒体连年称赞(斯隆奖)“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四年皆有校友上榜,这从侧面展示出两校的本科培养水平在国内处于顶尖行列,神一样的bug级存在”。这种表扬,八九十年代的科大人,只会当做贵校庙门被拆的挖苦了。

在2016至2022年共7年间,中国科大历年获奖人数均不高于清华大学。仅在2018年以2比1胜出北京大学(随后两年被1比9,1比7几乎一个数量级的碾压)。年复一年的羸弱导致了累计人数较量中的溃败。7年间斯隆奖获奖者中北大为31名,清华为27名,而中国科大仅10名,与南京大学的7名处于同一梯队。获奖人数差距高达3倍,中国科大的海外人才竞争是否显疲态了?

获奖人数与学科分布分析:偏科之痛

从获奖学科分布来看,清华和南大相对均衡。清华大学在六项学科均有2名以上获奖者,南京大学则在四学科均有1名以上获奖者;科大和北大虽然均为偏科生,北大数学16人获奖,令无人获奖的科大望尘莫及。化学是科大唯一优势,7人获奖对比北大10人获奖仍小有差距。

未来趋势看,科大在斯隆奖上与清华、北大差距只会越来越远。既不如清华全面,也不如北大专精,反映了科大一段时间内教学质量的问题。

科大获得斯隆奖较多的入学年份分别为:81级(4位),89级(4位),96级(4位),98级(4位),83级(3位),95级(3位),99级(3位)。中国科大斯隆奖获奖校友入学集中时间段为1995-1999年。

通过对于中国科大斯隆奖获奖者班级号与获奖年份的比较计算,可得出科大斯隆奖获奖者平均入学16.8年后获奖。在2000年之前获奖者平均入学后15.7年获奖,而2016年后获奖者平均入学后18.5年获奖,即近年来获奖者的年龄普遍更大,2005年前入学的获奖校友数仍可能增加,2005年后入学校友获奖窗口期还未完全开启。

科大在斯隆奖上有所收获的基本盘在于物理和化学,其他奖项的作用如锦上添花。有统计的最早4位获奖者中(即1980年前入学,1995年前获奖的四位校友)数学奖占3人,此后至今近30年科大只有2位数学奖校友,与北大近年每年获数学奖人数接近,可见科大数学本科教育不占优。1980年至2005年的获奖校友按每5年分段统计来看,两段大年中物理、化学奖数量有所保障,其他奖项共均有3人以上,造成了这两段时间获奖人数的可观。与其说科大近年来海外人才凋敝,不如说1995-1999年入学的科大校友成绩过于出色,相比于之后科大扩招入学人数增加而获奖者减少,这些校友撑起了1985年后入学校友获奖数量的门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期待。

从2022年颁奖的七大方向来看,中国科大在计算机、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等五大方向最近七八年颗粒无收。学科发展与培养质量不均衡。

哪些中国科大校友曾获斯隆研究奖?

据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中国科大共有50位校友获得该奖,分别是:

值得强调的是:此前的中国科大斯隆研究奖获奖校友名单,多数只是沿袭网络(可能是网大论坛)。一些人在姓名拼写、班级号乃至是否校友是错误的,也有遗漏,从未更正。

新创校友基金会统计的名单,在斯隆研究奖官网进行了核对。特别的:朱松纯(8611)曾在2001年获奖,在几乎所有的中国科大新闻中被遗漏;曾获奖的伯克利分校Yongqin Chen(陈永勤)被错误的归为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经过严谨的多方核实予以更正。

讨论:能爬起来吗?还有谁的娃?

作者并不希望,研究报告仅传递悲观信号。那么七年来被碾压的原因如何呢?中国科大还有戏吗?

作者认为,被清北碾压的原因有:

1)学科发展不均衡。作为一所残疾的大学,中国理化大学是无法与清北PK的。

2)地域之痛,非战之罪。如果入学时谁是校长就叫谁的娃。近年多数获奖毕业生是朱清时的娃。——虽然这并不准确。例如年级最低的07203汪淏田入学第二年就由新校长H接任。若是抬杠,无论汪淏田叫哪位校长的娃,斯坦福崔屹教授都有资格抗议说“也是我的娃啊^_^”。

要特别说明的是:朱清时的娃(1998-2008)数被碾压,绝不能认为是他的过错。因当时京沪等一线城市资源碾压合肥,中国科大面对巨大挤压。在生源、人才引进上,当时中国科大都面对巨大困难。以至于朱清时校长曾在成都炮轰掐尖。

而在2008年后,新校长利用地理劣势缩小、交通改善乃至提供住房的契机,励精图治,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加盟。中国科大本科教育得到加强;学科不均衡弱点得到改善。有一定的可能,未来五年内,H的娃数量可能高于此前同期,与清北对比差距更小。

科大还有戏吗?必须有啊,还有H的娃磨刀霍霍呢。

我们乐观期待:从2023年之后的七八年,一大批H的娃走上跑道。至于万立骏、包信和的娃,还要等在2030年左右方瓜熟蒂落,早着呢。但必须指出:在长期尺度上,中国科大是难以与清北竞争的。

斯隆奖简介:青年科学家的早期生涯奖

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以来颁发给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青年,以向这些“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后来陆续增加了神经科学(1972)、经济学(1980)、计算机科学(1993)、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2002)、以及海洋和地球环境科学(2012)。2022年获奖者将获得7.5万美元资助。

以2022年颁发的斯隆奖的颁发为例,领域调整为化学、计算机、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等七方向。

斯隆奖采取提名评选制,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提名日期,候选人需要具有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的大学、学院或其他学位授予机构任教,承担定期的教学任务且尚不具有终身教职。候选人必须持有部门负责人或其他高级研究员的提名信,且该部门提名候选人不超过3名,评选委员会更倾向于专业、客观的提名信;同时,候选人需要提交简历(包括发表刊物清单),两篇有代表性的独立研究文章,一页简短声明描述近期重要的科学工作和研究计划,三封其他研究人员的提名信(最好不是来自同一机构)。尽管现在已经不再要求候选人处于博士毕业六年以内才具有评选资格,但评选委员会仍然倾向于处于研究早起阶段的候选人,特别是代表性不足的学者群体,如符合资格的和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女性候选人。

斯隆研究奖是诺奖风向标之一。截止2022年2月,已有53位斯隆奖获诺贝尔奖,17位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69位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根据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50位校友荣获斯隆研究奖。中国科大培养的四位美国科学院院士骆利群、庄小威、杨培东、文小刚都曾荣获斯隆研究奖。

缘起:2019年来,中国科大新创基金会屡次在斯隆奖校友新闻中提及:中国科大海外杰出人才,正在被清华北大超越。值得师生校友警惕。不过“狼来了”的警告并未引起多少重视。

后记:致喷子:但凡论及海外人才,总有一批无脑喷子,怒曰:所谓中国养大的鸡,却给别人下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科技界,都认识到保持开放。历届国家最高领导人均支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

以科大的斯隆研究奖为例,鄂维南、贺正需、何生、朱松纯、黄嘉兴、张鑫等均已回国效力。中国科学与国外仍有差距,须虚心学习。我们必须继续统筹善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中国科技界培养更多有生力量。

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

作者:石晓锐与刘志峰。石晓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四年级本科生。曾获该校科研创新一等奖学金(2019,2020),现为新创校友基金会实习生;刘志峰,9500,2006年12月全职加入新创校友基金会。

报告转载要求:本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微信公号ID:USTCIF)与网站发布。欢迎转载(不必事前要求授权),但须保留文章完整性,说明来源。本机构保留追究未经授权的删改行为的权力。

2022-02-24 上一篇: 2021:到底多少中国科大教师(含兼职)获选两院院士? 下一篇: 中国科大走出的大学校长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