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与中国科技大学的若干关联
周光召2024年8月17日逝世,多位领导人前往送别[1]。8月23日《知识分子》刊登46人联名信《深切缅怀科学领袖周光召先生》[2]。新华社刊登了其生平,未提及他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这个可能并不重要的兼职[3]。然而,他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大名誉校长。他应当是对中国科大发展有过某些影响、起过某些作用的人物。我们却尚未发现记叙他与中国科大的交集与关系较详细的记叙。本文即试图对此做一不完全考证。
一、周光召中科院任职期间与科大的交集
周光召也确实在中国科大校史上产生过一些影响。他曾是中国科大校史上若干重大决定的宣布者。1987年1月与1993年8月,两次中国科大更换主要领导,均由周光召到场宣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8-1997)》(上图,以下称为《大事记》“文献[4]”或)p211 载:1987年1月12日,周光召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委托在全校党员干部会议上宣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 彭珮云任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滕藤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以下简称《编年史稿》或“文献[7]”)信息一致,但记录更详细。如下图:
郝柏林也曾撰文[20]提到“1987年初,光召飞到合肥去宣读改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班子的国务院决定,回来不久成为科学院正院长。”
1993年8月28日,周光召代表中科院和院党组来校宣布学校新领导班子名单。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顾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任主任委员(据文献[4]p290)
《大事记》还记录了周光召到中国科大[含研究生院(北京)]的更多视察如下:
1988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并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次工作会议(文献[4]p231)。
1992年7月11日-12日,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来校指导工作并作报告,校领导详细汇报我校关于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初步设想(文献[4]p278)。
1992年11月14日,正值郭沫若老校长诞辰100周年之际,郭沫若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研究生院(北京)隆重举行。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参加郭沫若塑像落成揭幕仪式(文献[4]p282)。因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北京)在北京玉泉路19号,仅在中科院三里河院部8公里外。郭沫若又兼具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身份,这次出席与造访中国科大校本部不同。
1996年4月29日,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并听取校领导工作汇报,勉励学校为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据文献[4]p329)。
1997年7月16日,周光召不再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逾十年(1987.1-1997.7),以上整理记录的到中国科大的视察为6次(其中包括到位于玉泉路19号的北京研究生院1次)。因此,他专程到中国科大合肥本部约为5次,频次不高。
很可能更早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任职时,周光召就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有着“密切合作关系”。中国科大工会的一篇文章如此记叙[5],但并未给出这种密切合作关系的详细例证。
也有说法称,1985年,周光召曾经被讨论,或者说被考虑过提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人选。但作者目前尚未找到其它第三方书面材料佐证此事。据孤证不立的原则,这里仅作记述([6]p443)。
二、同步辐射
对一所大学办学,产生重大影响,未必需亲临视察。一些情况下分管时的批示与态度,也可能至关重要。 本小节单独记录的即:周光召对中国科大的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就有过一些影响。
周光召在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就和中国科大就有工作关系。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担任科学院副院长期间,周分管科大工作。期间,周光召多次听取中国科大领导陈述,对科大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校内通常称“加速器”)建设的工作有过多次的表态([6]p303)。
《一段艰苦的科学创业往事,一段没有没有错付的青春》[19]有章节《挽大厦于将倾》介绍:“没想到,看到了真实的文件。内容大概是认为工程在技术上有难度,高能所的对撞机也有兼同步辐射,国家经济调整,压缩基建,储存环就不上了。周光召等主要领导都批了,我想几乎是没什么余地了。太突然了。”
该文提到:除了校长的力保...“当时年事已高的严济慈也力挺这一项目,时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也非常支持。”
综上,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建设有过波折,科学院内部确实曾有过不同声音,甚至面对下马的危险。据介绍,院长卢嘉锡是唯一未在向上级提交文件签字的院领导。科大时任校长克服困难,坚持争取。周光召时任科学院副院长。他对加速器建设态度如何?在本文提到的至少两份文献中有更详细记录,建议读者关注,有更多线索。
2024年9月19日下午,作者之一曾试图就此事向一位亲历加速器建设全过程的杰出科学家求证。他态度谨慎的婉拒表态。 9月20日上午,作者之一致电另一位加速器总技术负责人之一的研究员(从1977年起参加预研工作)。 该研究员在病中,他介绍透露了一些详细情况。该研究员电话中提到了两三点关于周光召与中国科大的往事。例如1981年的预研会(王淦昌主持),周光召曾经出席。作者在[19]中找到“1981年10月24日,中科院在合肥召开“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预研及物理设计审定会”,会议认为装置已基本具备进入工程的条件。“当时与会专家评价很高,说为加速器界平了反。” 这就是前述研究员电话提到的预研会(本文之后预研会,均指1981年10月24-28日“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预研及物理设计审定会”。)。
《大事记》p151(下图),也证实了“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预研及物理设计审定会”的存在。可能因为篇幅原因未提到周光召?
前述研究员最终确认了周光召未参加1981年预研会,其实参加的是1983年4月同步辐射应用学习讨论会。而且提到一段略显尴尬的轶事————中国科大派车接周光召,却在火车站没接到。周光召只好乘坐公交车来到(合肥)稻香楼,有点落寞。而刘乃泉出任科大党委书记之后,因为和周光召熟悉。加速器同事们曾请刘乃泉邀请周光召“到实验室看了看”。这次访问,安排在中国科大专家楼下榻。前述研究员回忆了当时安排住宿的内容。除加速器之外,中国科大曾80年代申请约200多万人民币,开展光刻机研究。此事也涉及周。但申请未能成功。
作者也在《大事记》p169确认了周光召的1983年访问(如下图):
同样在9月20日中午,接受作者之一电话访问的L教授则表示“周光召可能没有参加1981年的预研会。” 他建议联系一位曾任办公室主任的H。 H在电话中确认:周光召确实出席了1981年的预研会。H老师给出了更多细节,也做了更多反思。他说当时科大条件一般,(科学)院里嘱咐接待好周光召等人。“科大首先会务确有问题;加上条件也一般。” 因会议规模较大,主要专家安排在稻香楼;其余安排在梅山饭店。会务起初(用面包车)把周光召接到了合肥梅山饭店。到达之后,又发现这种资深专家应住稻香楼,再转到稻香楼。 “在会议中,不止一位,不光...,确有对科大组织会议的水平表示怀疑的。” L老师仍反思“这件事不赖别人,把这么大工程交给中科大,大家有所担心是正常的”。
另一曾在中国科大任教的知名科学史学者则在回复本文作者关于周对加速器态度的咨询时,指出“当时国家太穷,科研经费太少,争得厉害,惊动很多大人物,科学院院长,在其中只是小卡拉米。作为科学家,他有不同意见,也谈不上多大的问题。”
三、周光召担任名誉校长前后与科大的交集
1998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任命周光召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
1998年2-6月,即将迎来中国科大建校40周年校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前任学校领导为科大建校40周年题词。据《编年史稿》p476记载:5月7日周光召题词“建设一流大学,培育兴国英才”。
图 1 周光召在中科大建校40周年时的题词
1998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任命周光召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此后约14年,有四次公开到访中国科大的记录:
1998年9月19-21日,学校隆重庆祝建校40周年,周光召出席20日上午举行的庆典大会(《编年史稿》p480)。
200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我校名誉校长周光召来校为师生作题为《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对社会的影响》的学术报告(《编年史稿》p507)。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记载([8]):2004年9月10日上午,时任名誉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视察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并听取了两个实验室建设的情况汇报,同时还听取了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关于语音技术的应用和公司的发展情况的汇报。此外,周光召院士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机器人足球表演赛,并亲切地与科大学生交谈。
下午,周光召院士为“中国科大论坛”作了《选择人生》的首场报告[5]。
图 2 2004年9月10日,名誉校长周光召在中国科大作报告
图 3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向名誉校长周光召赠送纪念牌
2007年,2月7-11日,校领导郭传杰、侯建国、鹿明一行代表学校看望了在京的三十多位老领导、老科学家和他们的亲属,通报了五十周年校庆计划和筹备情况,邀请老领导、老科学家和他们的亲属参与五十周年校庆的各项活动。其中包括周光召(据《编年史稿》p578)。
2007年4月27日名誉校长周光召来校视察了生命科学教学科研楼、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学校情况汇报,并和师生代表座谈(据《编年史稿》p580)。 周光召在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大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向全校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敬意([9])
2007年4月27日之后,作者尚未找到周光召本人到中国科大视察的记录。 直到周光召逝世之后数天,才有较多的纪念文章(例如[10])提到:2011年11月15日的一次会议上,周光召由于突发脑出血昏倒在讲话现场。而此前十余年,他的病情公开报道不多。 这也解释了近年来他未公开露面的原因。
三、周光召与中国科大人
周光召在其一生中,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师生(即中国科大人)产生过部分连接。其中不少人为在外单位工作的中国科大校友,例如郑志鹏(5801校友)、陈霖(642生物物理专业校友,80年代中调离中国科大)、潘建伟(874校友)、王震西(592校友)、郭传杰(2003-2008年任党委书记)、杨元庆(8611硕)、邓中翰(877)、刘庆峰(906)。这里也将他与中国科大人(特别是外单位的中国科大人)的交集视为“周光召与广义的中国科大”选题的一部分。但严格地说,本章节应当定义为“周光召与中国科大人的交集”更为准确。
我们的初步的不完全查证如下:
据《三联生活周刊》《“诺贝尔”门前的中国神童》转载[11],“2005年7月21日,《南方周末》刊文透露:首届少年班辅导员汪惠迪回忆,谢彦波原本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读博士,但“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于是转去美国继续读博……”。 但2005年的《南方周末》[12]记录更为详细一些,其原文为: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谢彦波现为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副教授。
2004年,周光召推荐陈霖院士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3]
2005年,周光召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疆年会,并做潘建伟“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科学成绩介绍人。潘建伟评价他“是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但在我心中,光召先生更是令我们敬重的长辈”。[14]
周光召也曾对王震西的工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他认为,是中科院周光召院长高瞻远瞩,他看到了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稀土资源,并且预见到稀土作为新一代的磁性材料,会有很大的、潜在的发展机遇。“周光召院长三次动员我不要到美国去,留下来参加一个全新的机制体制方面的事业。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反反复复的思考,那年我43岁,一头黑发不到一个月变白了。”[15]在王震西的心中,没有周光召,就没有中国稀土产业的今天。[16]
周光召逝世后,郑志鹏曾撰文记述了对周光召的回忆,他对撞机工程、BES、决策协调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委员会中的工作给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郑担任高能所所长后及当选十四大代表时,两人进行了交流。[17] 中国科大原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席郭传杰评价周光召“科学成就傲世、领导业绩闻达、为人堪称典范”。[10]
周光召与中国科大的交集,很可能起源于他1984年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之时。他亲历了两次中国科大校领导层的重大变动。他曾任名誉校长,但对中国科大的渊源、感情与密切程度,弱于首位名誉校长严济慈。
参考文献
[1] 《周光召同志遗体在京火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2024年8月24日
[2]《深切缅怀科学领袖周光召先生》,《知识分子》,2024年8月23日,
[3] 《周光召同志生平》,新华社北京2024年8月23日电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8-199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编,p211.
[5]【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会网站,2021年
[6]《GWY口述历史回忆录》
[7]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
[8]《周光召为“中国科大论坛”作首场报告(图)》,中国科学院官网,,2004年9月12日。
[9]《名誉校长周光召来校视察并与师生代表座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院办校》网站,中国科大新闻中心,2007
[10]郭传杰,《深切缅怀周光召先生丨我心中永远的大先生》,《中国科学报》 (2024-08-19 第2版
[11] 吴澍, “诺贝尔”门前的中国神童,《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5月前后
[12] 从神童出家看首批少年班神童命运,《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
[13] 陈霖: < 周光召院长的科学光芒照亮“大范围首先”原理的发展历程 , 《中国科学报》等,2024年8月
[14]潘建伟,《怀念周光召先生》, 《中国科学报》,2024年8月,
[15] 刘欢,《永磁王》,《北京日报 》,2015-01-20
[16] 《王震西院士: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的领路人》,中国网, 2014-12-26
[17] 《缅怀周光召先生——追忆与他交往的几件事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微信公号, 2024年8月21日
[19] 邸利会,《一段艰苦的科学创业往事,一段没有没有错付的青春》,《返朴》微信号。 2023年08月18日
[20] 郝柏林. 周光召同志的学风. 物理, 2009, 38(05): 295-297
研究机构: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我们系民间、独立机构,不代表中国科大学校立场。本文初稿完成于8月29日,9月20日前后做增补。
作者:薛璐(SA2424)、李文秀(0908)、刘志峰(9500)。薛璐,2024年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中国科大科技史系硕士生(2024年9月起),新创校友基金会实习生(2024年8月)。李文秀(0908)与刘志峰(9500)分别于2014年6月、2006年12月全职加入新创校友基金会。
报告转载要求:本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微信公号ID:USTCIF)与网站发布。欢迎转载(不必事前要求授权),但须保留文章完整性,说明来源。本机构保留追究未经授权的删改行为的权力。
联系我们:您对本研究有任何反馈、更正或补充,欢迎联系我们。Email:
电话:(+86-10)62566790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