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王鼎涵: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热情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王鼎涵,中国科大2025年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之一。从物理到数学的跨越,从科研的挫折到学术的坚持,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正映照出王鼎涵在科大的成长轨迹。
从物理到数学的理性选择
王鼎涵的学术之路始于对物理的热爱,但他逐渐发现实验物理并不适合自己。“物理的思维方式不够严格,很多细节无法深究,这让我感到困惑。”大一结束后,他毅然决定转专业,从物理转向数学。这一选择并非易事,但他很快发现,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与他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数学让我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王鼎涵的研究方向横跨数学与物理,涵盖微局部分析、广义相对论和色散方程等领域。这些方向看似分散,却都与物理问题紧密相连。“数学是工具,而物理是灵感的源泉。”他解释道。在微局部分析领域,他研究流形上Laplace算子特征函数的等分布问题;在广义相对论中,他关注黑洞的稳定性问题;而在色散方程中,他尝试理解和解决波的长时间渐近行为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抽象,但它们背后都有深刻的物理意义。”
在挑战中寻找乐趣与突破
科研并非总是顺利。王鼎涵坦言,曾因参考文献中的错误陷入迷茫,“文章里的错误让我怀疑自己的理解,但后来我学会了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一切。”面对难题,他总结出两种策略:一是持续思考与交流,二是大胆质疑假设。“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不在书本里,而是在你自己的思考中。”
王鼎涵提倡“非线性学习”——不必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前置课程,而是根据兴趣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学习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研究半线性色散方程的爆破时,他事先并未系统学习过色散方程的基础内容,而是通过阅读论文和与导师讨论,逐步填补知识空白。“只有在实际研究中,你才能真正理解定理的用途和证明的内涵。”
助教工作也为王鼎涵的成长提供了助力。从大三起,他连续担任四门课程的助教,曾编写过150页的习题课讲义。“讲课的过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而同学们的提问常常带来新的启发。”他特别提到,助教工作不仅是答疑解惑,更是表达自我的舞台。“我会在讲义中加入一些课程之外的内容,如有趣的数学游戏或与其他领域的交叉问题。这些东西或许对考试帮助不大,但能激发同学的好奇心。”
每天都能感受生活的激情
课堂之外,王鼎涵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热爱旅行,尤其享受独自探索陌生城市的感觉。“旅行让我跳出日常的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笑道,“我不会做详细计划,更喜欢随遇而安。”
王鼎涵坦言自己性格随性,对时间规划并不擅长,但这种随性也让他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很多事情无法完美,但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谈及未来,王鼎涵计划继续深耕数学与物理的交叉领域。他希望在导师的指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保持对新问题的敏感性。“我不希望完全依赖导师,而是希望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王鼎涵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不要把研究想得太遥远。主动与老师交流,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这些经历会为你的学术之路打开新的窗口。”
王鼎涵的故事,是关于选择、坚持与探索的故事。从物理到数学,从科研的挫折到学术的收获,他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热情。正如他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激情。”在数学与物理的交汇处,王鼎涵正用他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来源 | 蜗壳拾光
文字 | 郑晨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