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丨吴子敬:少年自当扶摇上 揽星衔月逐日光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获得‘郭奖’对我来说,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初见吴子敬时,这个身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正在实验室里专注调试着代码参数,温润的语调中透着谦逊又坚韧的力量。作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第四十四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吴子敬此前曾获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862校友奖、江淮蔚来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未来他将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博学位。

笃学不倦 初探前沿

“课堂是认知的锚点,自主学习才是远航的风帆。”吴子敬如此总结自己的学习之道。作为中国科大首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他敏锐地把握了学科中“数据驱动”与“模型构建”两大核心特质。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专业知识,以电磁学满分、数据结构98分的优异成绩,努力筑牢数理根基。

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深入,吴子敬并不满足于课堂所学,而是主动拓展学习边界。他通过研读前沿的国际文献、系统学习海外优质公开课,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构建起跨文化的学术视角。在学习过程中,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课程进度快、内容抽象难懂等。但吴子敬积极调整心态,秉持着不求“立刻明白”,只求“慢慢搞懂”的态度,主动与同学、助教和老师交流探讨。他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最终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不仅让吴子敬的GPA和综合成绩均位列全院第一,更促使他早早地将目光投向了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本校LDS实验室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ExT实验室担任科研实习生的两段宝贵经历,让吴子敬逐步实现了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他深刻认识到,如果想要认真投身科研,尤其是未来有志读博深造,就必须“follow the rule”,即学会遵循科研的规则——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构造实验、如何写清楚创意等。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与不懈努力,吴子敬在2025年国际万维网会议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论文,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且闪耀的重要一步。

知行合一 服务师生

吴子敬不仅在学业上成绩斐然,还是一位热心于知识分享和公共服务的践行者。他曾连续两年担任班级学习小组组长,担任《复变函数》和《数据建模与分析》两门课程的助教,为同学们进行答疑解惑、作业批改。

吴子敬还踊跃参与学院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将知识与温暖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在高中母校的返校招生宣讲中,吴子敬热情地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中国科大的学习生活与专业特色,为学校的招生工作贡献力量;同时,他还参与编写学院本科生进阶指南,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吴子敬同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他的导师王翔教授坦言。

学海之外 艺文兼修

在学业的理性探索与艺术的感性表达之间,吴子敬巧妙地寻得了平衡,让两者交织共鸣。

周末时光里,拥有钢琴十级证书的吴子敬,时常一头扎进音乐的世界,于琴弦之上奏响青春的旋律。此时的他,不再仅仅是一位音乐的演绎者,在艺术中心举办的钢琴汇报演出中,他更似一位在黑白琴键间游走的诗人。当他的指尖灵动地触碰琴键,肖邦《离别》中那缠绵的哀愁便如晨雾般弥漫开来,每一个音符都彰显着他深厚的艺术底蕴。

展望未来,吴子敬希望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耕大语言模型推理与智能体方向,保持开放心态,做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并关注科研成果如何服务社会需求。

对于学弟学妹,他建议,如果感到迷茫,不必焦虑,可以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利用好学校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同时,多参加社团活动,结识朋友,拓宽视野,“很多时候,一次深入的交流或一段特别的经历,能带来全新的动力和方向。” 

来源 | 蜗壳拾光

文字 | 郑静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