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丨杨益:本科生探索 “学科跨界”,科研新人的成长启示录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在科大,你最喜欢哪里?

杨益的回答是东区图书馆三楼——社科图书借阅室。

四年来,他在这里阅读各领域书籍,对借阅室的图书分布了然于胸,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交叉领域破浪前行。

本科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获郭沫若奖学金、中国科大2024年度最美“六有”大学生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青团员、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等一系列荣誉。

他的导师语言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袁家宏教授评价他:“不仅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还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问题,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是特别罕见和宝贵的。”

兴趣出发

在科大,找到这样一条交叉学科的小径,杨益觉得“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

“兴趣”是他在访谈中屡次提到的关键词。

四年前,杨益怀揣着对数学的热忱来到科大,随着时间推移,他却发现,内心的热爱悄然生长出新的枝桠。

自幼学书法,喜欢诗歌、电影,杨益曾经困惑:严谨的数理与人文艺术如何联系在一起?在科大,他意识到学科并非孤岛,开始积极尝试交叉学科的可能。

大一时,正值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新生研讨课授课老师褚建勋以获奖方向“复杂系统”为主题开展小班研讨:气候变暖的量化建模、从自旋玻璃到鸟群飞行的内生性秩序…课上还邀请朱孟潇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小世界、六度分隔理论、协同过滤等计算传播学理论。用计算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杨益隐约触摸到内心的答案。

个性化发展

中国科大提供了培育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沃土。在这里,本科生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丰富多样的科研机会。完成大一基础课后,杨益选择了统计学专业,并进一步修读人工智能、语言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课程补足知识。

“科大的选课非常灵活,为我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杨益说。

在探索科研道路的过程中,杨益遇到了很多耐心细致的老师。在少年班学院举办的“少年遇伯乐”活动里,教授们自设展位向本科生介绍各个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袁家宏老师向杨益介绍如何使用大数据方法来系统性的揭示语言起源与演化历程,“哇,原来研究还可以这样做!”杨益鼓起勇气开始踏上跨学科研究的道路。

“科大老师很愿意带本科生做研究,如果你对某个方向很感兴趣,你可以现在就去试一试。”杨益说。

交叉学科探险者

“哪怕你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刚开始学习探索肯定也是苦涩艰辛的,特别对于本科生来说。”选择交叉学科,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最新技术,还要学习语言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开始科研后,更需要在海量文献中寻找选题、大量调研、设计实验……

迷茫时,杨益在图书馆三楼练字、看书,在操场跑两三公里放松心情,晚上从图书馆出来,与朋友在校旁肥西路转一转。

过程艰难,但杨益仍然坚持在这条路上探索。

在学校大学生研究计划、少年班学院“新荷学者”计划、境外科研实践等各类项目的帮助下,他开发自动语音转写工具助力本土方言保护、使用机器学习模拟婴儿语言习得,尝试使用生成模型重建汉藏语系的演化路径……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在2024年美国费城国际计算社会科学会议上,杨益进行了海报展示;2025年,他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上作了15分钟的口头报告。

杨益在美国费城参加学术会议时的个人海报

杨益在2025年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

访谈中,杨益分享了穆旦的诗歌“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他欣赏身处逆境也依然乐观的态度。不要内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回顾这四年,杨益给出这样的应对挫折的方法。

成长的旷野

“大学之前,我其实特别崇敬钟扬。”植物学家钟扬行走在高原上,用生命诠释“种子精神”,来到科大之后,杨益了解到这位科学家正是毕业于科大少年班。1979年,15岁的钟扬考入科大,修读无线电专业,大学期间读完了两百多本文艺书籍,随后几十年里成为了一名植物密码破译者,是少年班走出的交叉学科拓荒者。

几十年里,中国科大不断探索具有科大特色的创新培养体系,为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学术旷野。在老师们的指导与支持下,杨益构思、实验、写作,向前辈们学习,探索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之路。

课余时光,杨益和同学逛博物馆、看展览、旅游,在参加国际会议时,与各国的同学一起滑沙。在少年班学院的体育提升营中,他还学会了打羽毛球。“我觉得兴趣爱好能让生活更充实,给心灵一个栖息的地方,让我忘记一些生活的琐碎。”

杨益参观博物馆

“本科是一个很宝贵的阶段,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杨益说,“只要你愿意主动去尝试,是能把事情做成的,这是我在科大最大的体会。”

来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文字 | 张淑凡

202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