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在中科大的生存之路

7月5日下午,2025年校友值年返校纪念大会在中国科大中区综合体育馆举行,昆仑万维[300418]CEO方汉(904校友)发言,以下是他的演讲稿:

方汉:学渣在中科大的生存之路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1990年作为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以安徽省第二名考入科大的,当年流行一句话:"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作为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我当时心想:不要命?那正合我意!于是我就来了。选专业的时候,我特意找了同中学的科大师兄打听:"师哥,科大哪个系功课最重?"他眼神复杂地看着我:"近代物理系,要多修30%的学分。"我一拍大腿:"就它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可能是脑子进水了。

进去一看,好家伙!我们班3个省状元,3个省榜眼,这些同学不仅比我聪明,还比我努力。我这个省第二名瞬间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己家的孩子"。

程艺老师的高等数学还算给面子,让我保持了一点做题家的尊严。但朱栋培老师的量子力学就不一样了——那简直是降维打击啊!要不是补考时当时的量子力学助教潘建伟院士比较宽松,我估计现在还在科大补考呢。

我在科大的心路历程可以用四个词概括:信心满满、努力拼搏、焦虑不已、躺平过关。这里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唐安瑜老师和辅导员杜江峰院士,在我已经自暴自弃到想回家种地的时候,硬是让班长和团支书像拖死狗一样把我拖到了毕业。毕业后最大的惊喜是什么?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不比我聪明!天呐,原来科大外面还有正常人类!

不过说真的,科大给我的不只是对自己智力上的怀疑,还有三个受益终身的能力:

第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科大人是对谣言和鸡汤免疫力最强的群体——什么"阿胶能补血"、"燕窝能美容",在我们面前都是笑话。当然,副作用就是我们也不会忽悠,不会包装自己。人家说"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我们说"我有个想法,根据现有数据分析,成功概率大概45%。

第二,不迷信权威的风格。科大自由宽容的学术风气,以及学术成就斐然,做人朴实低调的老师们让我们养成了一个"坏毛病"——不管你是谁,说得不对就是不对。这个特质让我们吃尽苦头,但也守住了本心。

第三,能吃苦。在科大通宵教室待过的,考试分数开根号乘10才及格的,做过全套吉米多维奇的,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正是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让我后来不管是在中科院焊电路板,还是下海写代码,都能扛得住。

当然,科大也给了我们两个"终身缺点":一是情商极低——这个就不展开了,懂的都懂。二是不会自我营销。这导致科大人做CTO的特别多,做CEO的很少。

我们是那种"闷声做大事"的类型——当然,科大讯飞、迈瑞医疗这些巨头,拓竹3D打印这样的独角兽,还有刚刚被扎克伯格1亿美金挖走的余师弟,证明我们偶尔也能"不闷声"。

毕业这些年,看着科大的省状元从80年代的16个,到我们90年的9个,再到现在的颗粒无收,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但2024年自然指数显示,科大还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这让我们老校友倍感欣慰!其实想想,90级的封东来院士、段路明院士当年也不是状元。科大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机器,而是愿意"不要命"做研究的疯子。

作为校友,我们能做什么?把这30年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传给学弟学妹们。我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参加各种校友活动,微信好友从70后师兄到00后师弟都有。也希望90级的同学们在人生的下半场都能多花点时间,让科大精神薪火相传。

最后,作为一个学物理失败、转行IT的"学渣",我斗胆给母校提个建议: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给了神经网络奠基人杰弗里·辛顿,化学奖颁布给了alphapfold创始人德米斯·哈萨比斯,这说明AIforScience正式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据我所知,国科大已经在科大校友(编辑注:904郑阳恒)的领导下开始了这方面的科研计划,上交大也开始搞“超级科研平台”,我们科大也已经有相关的动作,但我个人觉得,各个院系单打独斗恐怕不行——人才和算力的优势被摊薄了,我还是科大校方能够更加重视这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明确科大的AI4science战略,选择正确的领域和突破口,利用开源的力量和科大做交叉学科的经验,尽快组织统一的研究组织,尽快发布有影响力的AI4Science的数据集和测试标准,发布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另外在学校里普及AI编程的服务,我认为这个关系到科大后面30年的江湖地位,不可不慎重。

最后愿科大精神永存,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同学们继续大展宏图,多出几个院士!

谢谢大家!

文章与标题:“学渣”非编辑所加,现场编辑已向1990年安徽省理科高考第二名方汉逐字确认了此标题。今日上午,方汉在9002/9004和郭光灿院士、程艺教授座谈时,重申“我毕业时倒数第五名,就是学渣”。这个学渣有点扎(心)。

202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