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丨谭明阳:结果都比我预期的更好一些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谭明阳,工程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大优秀学生金奖、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A类奖学金(连续三年)、陈国良院士奖学金、杨咏曼奖学金,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全校唯一)、“余庆杯”校园软件设计竞赛银奖,安徽省双优生、中国科大优秀共青团员等近二十项各级各类荣誉奖励。毕业前夕,他更获评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项——郭沫若奖学金。
以学为先:“沉下心来确定要做的事”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凭借数理方面的特长,尤其是在物理学科奥林匹克全国竞赛中有着突出表现,谭明阳(高中毕业于南昌市第二中学)在高考时通过“强基计划”进入中国科大,就读于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并在大二学年通过选拔,进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办的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学习。
依托于“注重基础、强化交叉、突出前沿”的英才班培养体系,谭明阳稳步夯实了学业基础,前三学年学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位于全院前2%。同时在课业之余,他把参加学科竞赛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并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取得国赛一等奖、省赛特等奖的好成绩。
“这充分体现了他在力学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谭明阳的毕业论文导师黄生洪对其扎实的基础给予了肯定。
学海宽广,知识精深。谭明阳补充了自己的观点:“其实在关注成绩之前,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不受唯绩点论的束缚,沉心静气地明确要专注的事项。对此,他分享了两个重要的心得体会。首先是要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将前后所学融会贯通,避免浅尝辄止。其次,不必完全按部就班地学,要有针对性地填补自身的知识版图。
“比如我始终对物理比较感兴趣,想学一些物理学院的课程。”尽管一开始面临课程难度和容量均超出预想,谭明阳依旧兴致勃勃地接受挑战。“很多事做了之后,结果都比我预期的更好一些。”
专注于做“困难但有意义的事”,他在既定的修课计划之外,学完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三大物理专业基础课程。跨专业的修读,也令谭明阳在对学科交叉保持敏锐洞察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感兴趣的科研领域。
以研为要:“让热爱成为前进的方向”
谭明阳已保研至本校,即将前往合肥国家实验室郭国平教授课题组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将专注于流体力学与量子计算的交叉方向,研究计算流体力学的量子算法,以期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揭示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要让热爱成为方向,激发更多的创新潜能”,这是谭明阳做科研的信念,同时也是他在学习分享会上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看法:“兴趣是持之以恒的动力,应该利用自驱力去做科研”。
与实验室老师、师兄合影,其后为本源量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
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5月21日的下午。讲台上,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郭光灿院士正在进行题为《量子信息物理与技术》的报告,围绕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阐述了导致量子信息技术超越经典技术性能的物理基础。讲台下,大一的谭明阳听得十分入神,心中涌现出探索量子世界这个前沿领域的向往。
中国科大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为其提前参与研究工作提供了高起点的实践机会,搭建起从“想做科研”到“会做科研”的成长通道。
谭明阳一边系统学好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有着亮眼的表现。在基于量子真机的流体仿真工作中,他凭借扎实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迅速掌握了研究内容,主动参与和承担部分软件开发与数据可视化的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期刊《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上,并得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第一时间报道。
“他在科研实践中展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较好的独立研究能力。”谭明阳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指导老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陈昭昀赞赏道。
从传统力学到前沿量子,从基础理论到实际算法,谭明阳的科研之路,正是当下科研范式转变中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创新的生动缩影。那颗三年前在他心中萌发的种子,如今已破土而出,生长出亭亭如盖的蓬勃之势。
以责为本:“躬行践履做好学生工作”
校园生活在谭明阳的视角里,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除了专注学习和科研,他更积极投身公共事务,活跃于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的一线。
帮同学所需,带朋辈成长。自入学以来,他在工程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累计开展五次学业帮扶活动,担任专业课助教,并获评“悟理有术·朋辈助学计划”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助教”荣誉称号。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期间,他多次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助力班级活动荣获“心理健康精品活动”称号。此外,他还参加了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多项校园服务活动;在回访母校活动中向高考考生热心提供志愿填报指导……
“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始终保持纯粹之心,谭明阳在班级、学院和学校多个岗位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成长路径。
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牟老师的支持下,他作为工程科学学院学生会办公室的负责人,主导设计与撰写了学院首版本科新生手册,细致入微地梳理和介绍相关信息,涵盖学院简介、实用资源、学习指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希望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序言结尾处,他与学院学生会的同学们共同表达了真挚的期望:“愿新同学们始终奔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郭沫若奖学金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大校友代表杜文亮教授(8800,第12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同样也是谭明阳的高中校友。杜文亮深情地感慨道:“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已深深烙印在灵魂中。”他更寄语新一届获奖同学,“要坚守初心,科教报国;敢于挑战难题,扎根科学研究;敢于攻坚克难,解决国家发展最急需的难题”。这也正是谭明阳的志向。
四年的校园时光里,谭明阳浸润于“红专并进、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其身上折射出科大人的品格与气质。在一次次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中,他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魅力与价值,更加笃定了青春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他坚定地表示:“将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来源 |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