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奖说 | 从期中失利到郭奖领奖台,刘耀阳在科大的“无限”蜕变

关于郭沫若奖学金】自2008年起,新创校友基金会是郭沫若奖奖学金80%的出资方。2008年,郭沫若奖奖金由2000元(每人、人民币。下同)大幅提升为1万元;2018年3月,新创校友基金会主动提议,郭沫若奖继续提升至少3万元;2021-2022年,学校落实该建议,郭沫若奖调整为3万元。新创基金会仍然继续资助所有奖金的80%。

他曾在《计算系统概论A》期中考试中遭遇“连班级前30%都没进”的打击,也曾因编程实验束手无策而彻夜难眠。四年后,他却站在了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领奖台上。他是信息学院刘耀阳,即将赴香港科技大学开启直博之旅。今天,让我们走进他跌宕却丰盈的科大成长路。

郭奖学长的科大成长路

喜悦——当郭奖从梦想照进现实

“接到通知时,还是忍不住激动。”刘耀阳坦言,虽有预期,但真正触摸到这份曾无数次出现在想象中的荣誉,喜悦依然汹涌。每一个科大人心底都藏过站上郭奖领奖台的梦,而他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反思与清醒——期中失利带来的觉醒

大一《计算系统概论A》的期中考试,成了他大学第一个深刻教训。“当时自认复习充分,结果成绩惨淡,附加实验更是束手无策。”这次挫败让他意识到,这是群贤云集的科大,而非独立滩头的高中时代,纵然心有惊雷,然而一切都已不同。“这次‘失败’重塑了我的学习态度,影响深远。”

奋进与努力——内驱力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力量

“无论是保研还是高GPA,清晰目标才能产生持续动力。”刘耀阳特别强调了学习的方向感——让每一步都通向远方。“课前预习是关键武器。”他习惯在B站搜索课程视频预先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绝不留着问题离开”。当堂解决困惑,是他保持听课质量的秘诀。

面对密集课程与复杂知识体系,他有独特应对之道:“避免压力堆积到期末,功夫要下在平时。”每门课预留一周复习时间,多门课穿插进行。“一旦发现某门课难度大,立即动态调整,从容不迫。”谈及信院本科阶段作为信院学子科研道路上的意义和作用时,他提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些看似理论的基础课,实则是理解AI原理的命脉。即使工程应用中不常手动推导,但洞悉公式背后的数学逻辑,才能理解模型本质。”他学习时注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把数学联系到物理或工程意义,理解会更深刻。”

实操与协作——robogame中的团队情谊

刘耀阳谈起自己首次参加robogame比赛时会心一笑,“和那帮家伙一起拼搏一个目标的日子比结果更让人怀念,” 他说到:“队友协作是整个比赛进程中核心的部分。靠谱积极的队友、相互磨合的过程,与算法本身同等重要。”他表示自己当时负责的是视觉模块,日夜调试代码:“print大法反复试错,枯燥却极大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韧性。”

学习与生活——平衡之道处,大学生涯时

刘耀阳说到自己担任两年管指委成员的经历,让他逃离“书呆子”模式,同时养成了维持良好状态的习惯:“每周必须切换状态:参加社团活动、骑车出校,换个环境就是换个心情。压力大时不强撑,聊天运动后再出发。找到自己的节奏,拒绝内耗。”

改变与突破——从保研执念到香港直博

大一时他一心保研本校,一度成为他的执念,直到遇见有出国意向的同学才豁然开朗:  “原来出国读博没有想象中难!经济压力也不大。许多看似遥远的选择,只因我们从未真正了解。”他鼓励学弟学妹早做探索:“信院人未来可走学术、工业界研发,也可转向产品管理。关键是敢于试错,在交流中发现心之所向。”

学长真心话

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时,刘耀阳学长思量再三后提到以下三点:

大一大二不必焦虑科研    “先广泛阅读各领域经典论文,从综述入手,结合视频课辅助理解。找到兴趣再联系导师。”

拥抱“不设限”的成长    “多接触竞赛、社团、跨领域知识。当下未必见效,但未来你会感谢这些积累带来的适应力。”  

珍惜试错的黄金期    “科大给予的自由何其珍贵!多去参加各种活动,去尝试未历之事,结识同行之友,在挑战中重塑自我。”

终章——以“无限”定义蜕变

当被问及如何概括四年时光,刘耀文写下两个词:蜕变、无限

“从普通新生到郭奖得主,靠的是空杯心态下的持续试错与突破。而‘无限’是对未来的期许——以不自满之心,走不设限之路。” 

这位曾跌倒在期中考场的少年,最终在郭奖讲台上闪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荣耀从非坦途的终点,而是无数个深夜调试的代码、被挫败击穿后的重建、以及勇敢打破自我设限的瞬间交织而成的星图。愿每位信院人都能如他所说:在科大找到所爱,在人生中愈发坚定闪耀。

文字:刘子皓

编辑:左义龙

审核:邹容 | 孟颖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