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物理学院--访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

支持母校,未必一掷千金。捐赠一小时工资,温情也重于泰山。立即捐赠!

青年千人计划启动,欢迎海归科大!

物理学院是2009年由原理学院的物理部分重组产生的,目前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单位组成。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钱临照、马大猷、吴有训、彭恒武等一大批我国物理学界著名学者先后在物理学科各系任职、任教,为科大物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如何发挥排头兵作用,如何在未来十年内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物理学院?近日,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教授。

拥有国内学科最全、实力最强的物理学科

整体将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前50名

物理学院的学科涵盖物理学、天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包含10个二级学科。其中,物理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理科100%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等3个工科型学科都是安徽省重点学科。

刘万东说,物理学院的学科面宽、基础扎实,每个学科都有亮点,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交叉潜力,若干学科方向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学院加强了工科的内涵建设,以理促工,在深厚的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向工科延伸和拓展。2009年,成立了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是理科与工科的结合。刘万东强调,物理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要有计划地稳步发展、循序渐进,“基础部分不能乱。”

同时,学科建设也有不足,主要体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工作和学者比例较低;尚缺乏有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度、广度、规模还不够;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应用和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

不久前,物理学院制定了“985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学科发展战略:“强固优势学科、注重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到2020年,力争整体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物理学前50名,即主流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部份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具体来说,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目标是: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量子信息、超导材料、高能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向上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天文学、光学工程争取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中的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个二级学科属理工结合的学科,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知名的电子学科技术研发中心,物理电子学成为具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实力的为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作支撑的特色学科。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院将在聚焦前沿科学目标,构筑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发展特色交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刘万东说,在学科交叉方面,物理学院7个理科型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3个工科型学科各具特色,学科交叉具备良好的土壤和空间。

培养了11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

努力构筑物理学国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

刘万东说,50多年来,物理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中已有11位当选为院士;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国防科技战线,成为中坚和骨干;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科领军人物,如潘建伟、文小刚、周冰、庄小威、段路明、葛健等;有22位校友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与北大并列第一;在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中,仅其大学同班同学就有4位。近年来,物理学院的本科生每年约8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中考取国外研究生约占40%;物理本科毕业生在国际著名大学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一大批毕业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刘万东介绍,物理学院的物理学、天文学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资源比较好。同时,绝大多数教师从来都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包括基础课的传统至今不变,学生基础扎实;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生进实验室比较早。

物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物理学前沿和与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军人才,成为国际一流人才培养高地。与这个要求相比,目前还有差距。为此,学院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各种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使本科生在完成基础课教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发挥“所系结合”的优势,支持更多的学生到中科院有关研究所从事各种科研计划。同时,聘请国际一流大学的学者来校开设多种短期课堂,聘请研究所的专家来校上课,让学生尽早接触科技前沿。此外,还计划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强强联合,拓展英才培养的渠道。

二是打造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对希望在物理学领域从事科研的学生,学院建立专门的英才培养计划。目前,学院已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了“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联合创办了“天文英才班”,每个班30人左右。充分利用学校和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对这些学生给予“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的培养,使他们的基础更加宽厚扎实,早日接触科技前沿,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三是建立研究生精英培养体系。对纳入精英培养体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在创新研究经费投入、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交流、生活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使他们尽快取得优秀科研成果。同时,通过开展博士生精英论坛等措施,使他们早日跻身科研国际前沿。

四是逐步建立国际化教育体系。支持更多的优秀本学生、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学习交流、合作、联合培养;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学生培养和科研合作共同体,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逐步推广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在教材选用、学科和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标准等方面,向国外著名大学学习借鉴。

刘万东说,物理学院承担了全校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成立了20多个课程组,负责这些课程的教学、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等,一般要求每位老师参加两个组,并鼓励优秀教师上基础课,这对全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论文总数已进入ESI世界前25位

期望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刘万东介绍,在科研方面,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超导材料研究等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地位,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几个领域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计划和“973”等重大课题中,领衔科学家在国内高校中最多。十年来,在物理、天文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总数量和平均篇被引用次数,均居国内物理学研究单位的首位;过去8年间,在物理学最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论文数居全球所有大学第37位、国内所有物理学研究单位之首;发表SCI/EI论文总数在ESI数据中已进入世界前25位。十年来,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原创性成果,有10项成果17次获国际物理学重大年度进展、科技部年度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

目前,物理学院建有量子信息、基础等离子体物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星系与宇宙学等4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光电子科学技术和物理电子学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还紧密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此外,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正在参加筹建中国强磁场工程中心(合肥)。

然而,学院目前的科研总体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原创性科学研究不多,参与围绕国家目标的大项目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新技术与学院的实力不相适应。为此,学院确立了今后十年的科研总体目标是:基础研究若干领域有原创性重大突破,应用研究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刘万东表示,学院将采取以下主要举措:

一是进一步聚焦前沿科学目标。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今后几年在国际上可能有重大突破的方向,如“量子保密通讯”、“高温超导”、“量子计算”、“先进功能材料物理”、“自旋电子学”等;重点发展今后几年在国内领先并有可能出现新的亮点的方向,如“粒子物理和物质起源”、“原子分子物理和多体关联问题”、“核聚变磁约束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宇宙和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超弦/M理论及其在引力和宇宙学中应用”等;重点扶持一些自由探索的课题,期望在若干方向上有原创性的成果。

二是构筑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将集中优势力量,到2020年,努力将量子信息、核探测技术和核电子学、核聚变技术与等离子体应用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教育部“新型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需要,建立一批学科研究装置和平台。

三是大力促进交叉研究。例如,天体物理与粒子物理交叉,原子分子与等离子体学科交叉,核技术应用与材料科学交叉,天文与理论物理交叉等。同时,鼓励物理学科与化学、生物、空间、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如非线性科学、生物物理、医学物理等。

刘万东强调,在科研中,要尽力为教师创造好的条件和自由宽松的氛围,注重学术积累,要让那些从事原始创新的教师安心于科研上的攻关。

引进与培养“一个不能少”

杰出人才数量将达到50%

刘万东介绍,物理学院目前有教授88人,其中院士8名,千人计划3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杰青”18人,“百人计划”17人,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4个,已建立起一支规模相对稳定、人员相对精干、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

刘万东说,引进高层次人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使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是为引进而引进。例如,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缺少领军人物,赵政国教授作为“千人计划”引进后,队伍立即就活了,在国内的影响和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对外讲竞争,对内不强调竞争,而是合作。这样,大家互相提高,引进的人才可以很快融入集体。

在“抢”人才的同时,现有年轻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多年来,物理学院具有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氛围,成就突出,自己培养的一批“土”博士出类拔萃,如杜江峰、段路明、郑坚、杨涛、王俊贤等。学院注重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创新冒尖,尽量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如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此外,发挥退休老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也很重要。物理学院的所有博导,只要身体允许,学院都会发挥他们的余热。

但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物理学院目前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不多,杰出青年人才还不够突出,队伍建设仍有很大压力。因此,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一流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杰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吸引国内外杰出年轻人才。扩大校内“杰青后备”和“百人后备”队伍,为年轻人才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

二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在现有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学科的整合与交叉,组建以重大创新方向为牵引的“创新研究群体”后备队伍,到2020年,组成4-5个创新团队,争取2-3个团队能进入国家基金委或中科院创新团队的行列。

三是建立和完善基础课教学课程组体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基础课教学骨干队伍,建立讲座教授、主讲教授、主讲教师和主辅导教师的四级教员教学体系。

通过上述举措,希望到2020年,杰出人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百人等)数量能够达到教师队伍的50%以上,并拥有若干位国际知名的教授和学者。

切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整体进入国际视野

刘万东指出,国际化办学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物理学院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明显差距。为此,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建立符合我们国情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和环境;

二是有选择的逐步推广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除前面所述外,还包括扩大外国留学生来学院留学的规模,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毕业生到学院相关领域做博士后;吸引国际著名大学学者利用学术假期来学院进行短期教学和科研等。

三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和质量,增强学院教授在国际一流研究项目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研究小组建立紧密科研合作关系,把原来的合作从“点对点”扩大到“面对面”;主动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科学项目的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装置建设和研究并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

四是建立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首先加强与港台地区和亚洲国家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使学院成为亚太区域性物理学学术交流中心。同时,力争每年举办几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探索与国际一流大学联合举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逐步使我校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知晓的物理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

 

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0-12-13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审时度势 谋定后动--访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卫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