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优化组合,以特色求发展--核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盛六四

 

支持母校,未必一掷千金。捐赠一小时工资,温情也重于泰山。立即捐赠!

2009年1月10日,中国科大宣布成立核科学技术学院,酝酿已久的核学院终于浮出水面。之后不久,中国科大第7次校长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将近两年时间里,核学院运行情况如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哪些构想与进展?带着这些问题,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核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盛六四教授。

角色之变

出任核学院常务副院长之前,盛六四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执行主任,从事大科学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大科学装置管理的经验。

“没有学院管理的经验,况且核学院是一个新建学院,所以首先是角色转变的问题。”一年多的实践,盛六四体会到,本科生教育跟研究生教育不同,跟大科学工程建设和大科学装置管理更是截然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一味的严加管束或者完全放任自由都不合适。

核学院目前每年计划招收100名本科学生,这些孩子入学时成绩都很优秀,“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学生学得不好,我们管理者是应该承担责任的。所以,一定不能因为管理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学院领导班子感到压力很大。”盛六四介绍说,从进校开始,有些家长就开始为孩子设计未来职业规划,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关注也特别多,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甚至转系或者调整研究方向,也要最终由父母定夺,因此,与学生家长密切交流、相互配合,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重要的功课之一。

“学校最核心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好。”盛六四说:“以前管理大科学装置,相对更注重装置的建设、运行和发展规划,应该说,压力也很大。可从事核学院管理工作后,会思考更多的问题,因为学生工作无小事。”

核学院现任领导班子所有成员都是大科学装置管理者出身,缺乏本科生教学管理经验。学院院长万元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聚变专家、国际热核聚变计划(ITER)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吴宜灿是中科院等离子所副所长,副院长李为民是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接手学院各项事务的管理,对整个领导班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

在具体工作中,盛六四尝试把一些大科学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个方法有它的优势,大科学工程管理中要求人人到岗,责任到人,借鉴到学院管理中,我们实行首问负责制,即学生有问题,找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都得负责解决问题或者帮助学生找到相关责任人。这是核学院的制度,也是工程管理的经验之道。”盛六四说:“做管理当然有压力,但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大三就可以找到工作”

有资料表明,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比例,发展中国家煤炭的比例高,发达国家核电和石油比例高。法国核能比例已经占到78%,美国核能比例也是19%,韩国是39%,日本是30%,世界平均为16%,而我国不到2%。

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保障模式导致了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二是运输瓶颈。因为对煤的需求太大了,近年来,由此带来的煤炭事故也特别多。能源是发展的关键。中国核能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最近,国家批准了很多核电站项目,内地也已经开始筹建核电站。

核能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核能行业对专业人才(本科及以上)需求量是6000人,到2020年,需求量达到13000人。

这个新兴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所需要的人才既有核电站本身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也有核材料的采矿、分离、加工,还有核电站区域的地质、地理、环境保护和各种专门的管理等等,而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到700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从战略层面上讲,国家鼓励有基础的高校培养核科学方面的人才。核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核学院的建设依托国内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学院在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的资源优势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我国核事业单位输送紧缺人才的重任。”盛六四介绍说,按照核学院的发展规划,从2009年起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100名,到2013年,将达到在校师生1000人的规模。

学院的培养定位是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人继续深造,成为国内外各核科学技术研究单位研究生,一部分学生将直接进入企业,培养成为核电企业高级技术骨干,包括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目前,核学院已与国内多家相关科研机构签立了人才培养协议。

2009年上半年,核学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称中广核)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订单+联合”式培养,计划每年在核学院及少量校内相关学科的大三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组成一个班,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实习,结合核电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并签订就业意向书。这些学生“大三就找到工作”,被称为“中广核的准员工”。今年9月,核学院已选拔12名同学赴中广核苏州研究基地学习。

以特色求发展

随着核能事业的超快发展,国内很多高校设置了核能方向的相关专业。中国科大核学院目前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

中国科大在建校时就创办了“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和“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等系和专业,并拥有加速器、核反应堆等装置,赵忠尧、杨承宗、李正武、彭士禄、阮可强等著名科学家都长期在中国科大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

2009年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结果,中国科大“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九个参评高校中排名第二。

与中国科大共建核学院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核聚变工程技术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依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平台,科大核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特色鲜明,具有核技术(加速器)与同步辐射应用相结合、核裂变工程与核聚变工程结合、临界堆技术与次临界堆技术相结合等三大特色,从而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搭建了更为坚实的学科平台,推进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在核学院成立仪式上,万元熙院长代表核科学技术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表示,将充分利用各方面优势,在中科院、中国科大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先进核电、热核聚变和正在兴起的核科学装置的发展,为我国核事业培养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从裂变到聚变

裂变和聚变是核科学领域有关核反应的两个概念。核裂变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核,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后者释放的能量更大。原子弹是基于裂变原理造成的,目前的核电站也是基于核裂变原理。由两个氢核聚合为一个氦原子核,是一种核聚变反应,太阳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就来自这种核聚变反应。在地球上最容易实现的核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即氢弹爆炸原理)。

核裂变虽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与核聚变相比,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量有限,而且废料也很难处理。核聚变的燃料主要取之于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聚变能将是未来能源的主流,核学院正在积极组织力量,发展聚变技术,为未来聚变能源做准备。

核学院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以国际重大科学计划为牵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多台热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及国家实验室,为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技术及应用前沿领域培养高端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聚变研究令人瞩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之一,也是迄今我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TER计划成员方包括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印度等。万元熙院长是ITER国际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据报道,我国将为ITER项目投入100亿经费。但迄今为止,我国参与到ITER计划中的科技人员很少。

“聚变是未来能源,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行。”盛六四说。国家四部委将于近期在我校召开聚变人才培养规划发布会,并有意将聚变堆总体设计研究中心设立在中国科大核学院,围绕这一重大举措,核学院将在“985工程”的支持下,加快建设聚变堆总体设计研究平台。

探索无止境

2010年3月30号,中国科学院院长工作会议启动了第一批先导性专项,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堆(ADS)计划名列第一,该项目将结合加速器技术、聚变、裂变等技术,主要用于核废料处理和充分利用。中国科大核学院承担着为该项目培养人才并承担相关研究任务。

核学院的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医学物理,核安全与环保四个学科所涉及的十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都是国家急需的热点研究领域。对于未来发展,核学院全体教师充满信心。

比如,核医学物理学科,主要用于精确放射性治疗。以往的治疗方法是用加速器直接照射肿瘤部位,虽然把肿瘤杀死了,但对人体伤害很大。而核医学物理研究的精确放疗方法将根据病灶的形状、部位,在合适的剂量下,从不同的角度去照射,对人体的伤害将降到最低。据介绍,核医学物理专业目前在美国就业率排行最高。核学院今后每年大概有10%的毕业生从事这个专业。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可以从事加速器及同步辐射应用、辐射防护、环保领域工作等。在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培养方面,全国已有超过13家高校具有培养资格,中国科大是组长单位。研究生毕业后,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到核电去发展,也可以从事聚变研究。

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学校组建核科学技术学院,抓住机遇,实现了强强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项目组织上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学院将逐步发展成为科研水平更高、嵌入社会更深、学科建设更有特色、对社会经济发展更有贡献的学院。“这充分说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决策非常正确。”盛六四说。

 

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0-12-13 上一篇: 萧娜,行政助理 下一篇: 当务之急:团队与基地建设——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陈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