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和校友当选IUPAB候任主席

11月2日晚间,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Pure and Applied Biophysics,简称IUPAB)代表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32校友饶子和院士成功当选IUPAB候任主席(2014-2017),成为该组织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据悉,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国科联所属的该类几十个科学组织中任主席实属罕见。

IUPAB是国际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于1961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成立,以后每3年召开1次大会,至今成员已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84年加入IUPAB。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展生物物理的国际合作,促进生物物理相关课题以及各种分支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鼓励各国加强同生物物理学科有关的学会之间的合作。

参加本次代表大会的有IUPAB理事-及各成员代表60余位,会议由秘书长Cristobal G. dos Remedios教授主持,首先选举第十八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主办国家和城市,来自加拿大、土耳其、英国、巴西等国家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国的筹备计划,并进行了无记名投票;第二项为IUPAB候任主席的选举,巴西候选者Marcelo M. Morales教授首先做了竞选演说,接下来饶子和院士在竞选报告中重点介绍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果,以及未来工作设想,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最后,IUPAB秘书长宣布投票结果,英国获得了2017年第19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主办权,饶子和理事长当选为候任主席主席(2014-2017)。

从IUPAB成立到现在,正好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此期间,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发达国家均投入很大的力量致力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美、英、俄、日等许多国家在高等学校中设有生物物理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一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的活动,但总体而言,相对大国形象而言,中国在这些重大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力并不相称,国际科学组织的总部或分支机构设在中国的并不多,中国科学家在重大国际科技活动中真正发挥出的作用依然难成比例。以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为例,截至其理事会成立至2008年,包括其所属委员会、联合会,有秘书长以上位置约1200余人次,其中,美、英、法、德、俄等发达国家科技人员任职1050人次,约占总任职数的80%以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任职不到200人次,其中,印度任职人数为32人次,且曾占有ICSU、IUGG、IUPA和URSI的主席职位,而中国担任副主席和执委职务的可能先后不足40人次。

随着中国科学界逐渐与国际科学界融合,世界科学发展的完整性越来越需要中国。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重要学术组织最高层次的领导工作,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从饶子和院士此次当选,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清晰背影,标志着中国生物物理领域的科学活动能日益与国际同步,并逐渐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未来在组织实施国际科学计划时,能够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作出自己的成绩,同时把自己国家对科学发展的设想融入其中。

 IUPAB前任主席永山国昭表示祝贺  巴西候选者Marcelo M. Morales教授祝贺  阎锡蕴研究员表示祝贺 合影 
 合影 合影  各国科学家祝贺   各国科学家祝贺
 
 各国科学家祝贺 各国科学家祝贺  各国科学家祝贺   

饶子和校友简介

饶子和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32校友、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主要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专利8项。因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陈嘉庚科学奖”;又因在SARS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

1950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1999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起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就: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背景资料: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申办历程

10月30日,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能获得这次大会的申办权,是几代生物物理学家努力的结果。”大会主席、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表示,“它的成功举办见证了中国生物物理学的成长。

为加强与IUPAB的往来,中国科学家曾经历一番周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于1980年。经过努力,于1984年正式加入IUPAB,并于当年首次组团参加了在英国Bristol召开的第8次IUPAB大会。参加这次大会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萌生了争取第11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承办权的想法,他们积极准备材料介绍中国生物物理科研现状,精心撰写了申办书,并在1987年第9次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召开前寄达IUPAB执委和理事,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然而,此次申请却以失败告终,第11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承办权最终由匈牙利获得。

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中国一直积极参加IUPAB的活动,并参加了各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但没有再提出举办申请。“这是中国生物物理学厚积薄发的18年。”饶子和说。在此期间,中国生物物理学通过不断追赶国际前沿,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成果。例如,200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柳振峰与常文瑞院士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工作。2004年3月18日的《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方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2005年,饶子和研究组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线粒体上一个和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精细结构。该成果于2005年7月1日刊登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刊物Cell(《细胞》)上。

2005年8月27日至9月1日,IUPAB在法国蒙彼利埃市召开第15届国际生物物理学大会,当时饶子和院士代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作关于申办2011年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陈述报告。通过激烈竞争,中国以绝对多数票(57:2)胜出,获得了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承办权,饶子和也当选新一届IUPAB理事。这次申办成功,凝聚着我国几代生物物理学家的艰苦努力,也显示了我国生物物理学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展。

新闻来源:新闻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网站编辑,饶子和简历来自人民网。

2011-11-03 上一篇: 《运行经费审批制度》原则通过 下一篇: 游戏圈校友小聚段祺瑞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