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京沪办大学,箭在弦上

立即点击,阅读《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2011年年报》:了解过去五年,我们为中国科大与校友所做的工作。PDF文件下载(8M)

编者按

1.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大上级主管部门。中科院创办新大学必将成为中国科大师生与校友瞩目新闻。我们出于为提供信息目的,刊登此新闻。这并不涉国家机密,也已在数百人公开场合宣布,已属公开信息。刊发符合公开透明原则。

2.新创基金会恪守专业原则,已交叉核实消息源。新创基金会抢发之新闻,从未被证失实。例如,我们曾提前发布白春礼就任中科院院长、谷超豪荣获国家科技奖等新闻,均被证明准确无误。

3.新创基金会声明,本则新闻未得到中科院或中国科大任何部门授权发布,请读者自行判别真实性。

中科院将在京办大学,招收本科生

中国科学院将在北京创办新大学——2012年4月19日,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席并宣布,中科院将创办在北京创办新大学,也即中科院研究生院将升格为大学,招收本科生。中科院研究生院2001年5月22日更名揭牌之前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据悉,中科院研究生院升格大学、招收本科生之事宜,中科院已与教育部达成一致,但大学名称尚未确定。据传“国家科技大学”或“中科院大学”均为选项,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转自中科院网站新闻)。

此前数月甚至数年,中科院在北京办大学招收本科生的消息早已在中科院系统(包括中国科大)内部流传,但一直处于心照不宣的阶段。2012年年初,中科院已有多个级别不低的渠道向新创基金会证实此事。但4月19日的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意义不同凡响——这意味着,中科院打破沉默,由院长在大规模会议亲自公开宣布此事。根据新创基金会了解,当天的人才座谈会有100位以上的京区院所负责人出席,会议还对京外院所视频直播。

为谨慎起见,新创基金会已致电向多位出席会议的中科院人士反复查证。他们均明确无误的证实白春礼讲话的相关内容。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中,白春礼讲话(转自中科院网站新闻)。

中科院上海科技大学筹备经年

2010年起,中科院以“上海高等研究院”为基础创办新大学的消息早已并非秘密——2009年,上海某都市报报道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立的消息以中科院将在上海办大学为标题,但中科院官方网站只字不提“大学” 。2011年6月28日,中科院上海某研究所网站发布的招聘启事更耐人寻味,其标题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本部)正式开始筹建和工作人员招聘》。这则启事迅速被转到中国科大校园BBS,之后启事被改为《中科院上海分院大学筹备组工作人员招聘》。2011年8月22日印发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1年下半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的补充意见》(沪教委高〔2011〕37号红头文件) 明确宣布“深入开展与中科院合作创建上海科技大学调研、论证工作”。

2012年4月13日,高等研究院发布《上海高等研究大学(暂定名)管理人员招聘启事》。 4月28日,教育部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上海科技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12]82号)表示同意筹建“上海科技大学”。从文件行文判断,该大学起初使用“上海高等研究大学”,其后又改为“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高等研究院网站已初具规模,其机构简介提及“建立致力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研究型大学)”。至此,中科院在上海创办大学一事已呼之欲出。

新大学刺激中国科大逆水行舟?

中科院在京沪两地创办新大学对中国科大产生何种影响,尚待观察。中国科大学生曾多次在校园BBS讨论此事,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感,其担心主要体现在中国科大是否将被边缘化。

或许中国科大校友师生可从两方面观察:

1)京沪新大学能否复制1958年中国科大青云直上的神话?

中科院在北京、上海创办新大学的缘由、思路和1958年创办中国科大如出一辙。缘由盖因中科院研究生急需优秀本科生源;而思路则是科教结合(1958年称“所系结合”)。

然而,新时空环境下,新大学复制1958中国科大青云直上的神话有较多困难。这种困难体现在:首先,中国科大创办备受中央重视,新大学难受同等青睐——1958年,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亲自批复中国科大的成立。其次,科学家执教动力下降。1958年,中科院倾全院之力,华罗庚、严济慈、赵九章等顶尖科学家悉数到中国科大教授课程。新世纪,著名科学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课程的并不多,激励机制有限。中科院研究员忙于申请基金、从事科研课题,能花在本科生培养的时间是疑问。第三,中科院院所诸侯割据,1958年“所系结合”的热情难以再现。据悉,某知名的中科院院士曾被邀请出任上海高等研究大学创始校长。该院士在考察上海之后放弃,原因是他了解到,即使以他的资历,亦难以调动上海各研究所所长。该著名科学家对利益结合点并无把握。

中科院研究生院在2001年更名经验教训可资新大学参考。更名之后研究生院得到中科院较大投入,庆祝三十周年时其成绩总结为大与多:“亚洲最大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院师资堪称豪华——据介绍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而仅以论文发表记录,研究生院也堪称航空母舰。分析人士之处,研究生院的弱点也极为明显——中科院研究生院至今未能在中国民众(甚至学术界)建立起独立的声誉;未能摆脱研究生一年级基础课程培训部的框架;未能建立起大规模、高水平的专职教授队伍。未能建立广泛的校友认同,因此校友资源对办学支撑有限。中科院过去11年倾力支持研究生院之先例,也让新大学的前景成疑。

研究生院的“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名博士生导师”庞大师资团队,业内心知肚明均为研究所挂名,多少院士亲自授课不得而知。而中科院各研究所研究生学籍均在研究生院,所有论文发表规定研究生院必须为署名单位,这种强制规定造成表面的论文高产。在最近数年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等人才引进计划中,研究生院成绩不突出。

2) 京沪新大学能否在社会与体系(特别是中科院内部)形成对中国科大的资源竞争?

中科院京沪大学均可在社会舆论对中国科大提出新挑战——两所大学均可继续在中科院的教育资源分得一杯羹,冲击中国科大。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科大亦有独特优势,这所创办53年的大学,业已形成民主科学、崇尚独立创造的学风;在海内外凝聚了丰厚的校友资源。中国科大在招生与人才引进仍然具备优势。

新创基金会曾咨询中科院系统之外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大校友)。他认为,京沪新大学的冲击,也将成为中国科大发展的更大动力。中国科大的历史是一部凤凰涅槃史。中国科大1970年下迁合肥之后能在废墟中重回巅峰;最近十年,教育资源与公众关注向大城市畸形倾斜的情势下,中国科大逆境而上。他称“科大不能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我担心的反而是科大活得太安逸!”

中科院再办新大学的新闻,无异于在科大校友师生中投下震撼弹。然而提出“中国科大被抛弃”的担忧则大可不必。

立即点击,阅读《中国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2011年年报》:了解过去五年,我们为中国科大与校友所做的工作。PDF文件下载(8M)

2012-05-06 上一篇: 《运行经费审批制度》原则通过 下一篇: 底特律校友会新理事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