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并非生而平等
科学家可以鉴定引起感染的病毒
艾滋病感染人群携带的艾滋病毒种类各异,且这些病毒都有鲜明的个性——它们的感染性和伤害性各不一样。中国科大校友承炜(9108)最新成果发现以上结论。
尽管艾滋病毒感染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大约76%的感染是由一个艾滋病毒引起的。现在,科学家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对艾滋病毒里的关键蛋白的具体量化测定,从而鉴定出真正引起感染的病毒。
通过对这种关键蛋白的量化分析,也许可以揭露在这些有代表性的病毒里面,哪一个真正引起感染。
密歇根大学药学院的主要研究者承炜(9108)说,在对艾滋病毒以单粒子级别进行俘获,以及以分子分辨率进行测量的研究领域,密歇根大学被认为是第一。承炜的团队发现,艾滋病毒颗粒中含致毒关键蛋白的数量各不相同,并且,富含蛋白的病毒比其它病毒更容易感染。
“艾滋病毒中有显著的分子差异,一些很危险,感染性强,而另外一些却更温和一些。所以说病毒是非常异质的。”承炜说,“我们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了直至分子级别的不同,因此如果病毒颗粒之间仅仅相差了一个分子,我们的仪器也能够检测出来。”
他说,既然科学家能在艾滋病毒中测量出分子级别的差异,那么我们也许能研制出针对毒性更强菌株中的分子特性的药物。
承炜的实验室开发和使用了一种新的光学技术,是先前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过的,用来测量病毒颗粒。
为了研究艾滋病毒颗粒,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改进了一种现有的叫做光学镊子的工具,它是通过光子或光来操纵微小的分子马达或者纳米结构的。它可以固定结构,使无触点研究变为可能——不妨碍或扭曲结构。
承炜还说,密歇根大学的这种光学仪器为他的实验室带来了几个不同的研究方向。科学家可以通过用单个艾滋病毒颗粒感染独立细胞的方法对颗粒的毒性作出判定。这项技术也为对病毒进行分类以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其它致命病毒提供了可能。最后,承炜说他们希望研究出哪些艾滋病菌株包含最可能感染健康细胞的危险颗粒。
“通过对培养液中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光学捕获来揭示单分子分辨率的异质性”这个研究计划在7月20日在《自然纳米技术》上网络发布。
承炜校友简介
承炜1991年从安徽省芜湖市一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学习(9108校友),2002年获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起历任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承炜个人网页点击这里。承炜实验室网页点击这里
。承炜曾荣获如下奖项Basil O'Connor Starter Scholar 2011、NIH院长创新新人奖(NIH Director's New Innovator Award 2011)、3M冠名青年教授奖(3M Young Faculty Award 2012)、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早期生涯奖(NSF CAREER Award 2012)、George Fishman纪念奖 (2013)。
新闻来源:中文新闻参照了如下新闻编译。作者为实习生李丽荣(1017校友)。
2014-07-24 上一篇: 《运行经费审批制度》原则通过 下一篇: 新创基金会再次规范化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