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东晋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第三人

2012年相关新闻:两少年班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

5月3日,中国科大8812校友、加州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杨培东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当地时间2016年5月3日,美国科学院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6年院士增选结果,共有84位知名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21位学者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在其新闻中认为这些当选人的卓越的原创性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至此,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291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65人。

杨培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中的第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5月1日,骆利群(81少)、庄小威(87少)等两位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荣膺院士。因此,杨培东的当选也开创了中国科大校史上的两个先例:他是第一位当选该院院士的非少年班校友,也是第一位从事非生命科学研究且当选该院院士的科大人。传统上,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大在美国学术界人才代出,然而在长期尺度上,美国科学院院士数字可能将以更大差距落后于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原因就在:美国科学院院士大多数学部与生命科学相关,中国科大在生命科学毕业生的人数远远落后于北大与复旦。

2016年,除了杨培东之外,斯坦福大学教授、纳米技术专家戴宏杰(本科清华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分子病毒学教授孟祥金(本科为原湖北医科大学)等华裔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本科南京大学)则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截止2016年,文革之后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大陆高校校友中,中国科大当选人数仅次于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二。据统计,文革之后接受大学教育的大陆华人科学家该院院士中,北京大学为5人(谢晓亮、陈雪梅、邓兴旺、郁彬、吴皓);复旦大学为3人(杨薇、张首晟、沈志勋)。其中吴皓在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毕业北京协和医学院;而张首晟1978年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79年大二前往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而庄小威、骆利群、杨培东等全部在中国科大完成了完整的本科教育,骆利群、杨培东还荣获中国科大本科生毕业的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 (注:以上统计不考虑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英文为Foreign Associate,不具投票权。一部分在中国当选的美国外籍院士考虑科学成就,其余带酬庸性质,例如中国科教部门领导人,纯系职务酬庸。)

杨培东博士简介

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在苏州市吴县蠡口乡,1988年从苏州木渎中学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曾荣获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1年杨培东入选汤森路透社“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榜单,居第10名。同时入选“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榜单第一名。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8日,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杨培东博士前三张照片来自麦克阿瑟基金会网站,其说明为:Photos are owned by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and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C-BY. Credit: John D. &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5年9月28日,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8日宣布,杨培东博士荣获2015年度天才奖。这24位获奖者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加纳。杨培东是2015年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

而就在天才奖宣布之前几天的9月23日,杨培东刚荣膺“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今年5月,美国能源部宣布,杨培东获得了2014年度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劳伦斯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科学奖项之一,主要用于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年(mid-career)科学家。

就在2015年4月17日,杨培东(8812)团队还在人工光合作用取得一项划时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一科学难题。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5年4月7日的《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论文题为《Nanowire–Bacteria Hybrids for Unassisted Solar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to Value-Added Chemicals》

新闻来源:本文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编辑。美国科学院官方网站英文新闻发布请见这里。杨培东简历与照片来自新创基金会往期报道。

2016-05-04 上一篇: 《运行经费审批制度》原则通过 下一篇: 21科大学子获2015国家留学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