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生命学院新创2016颁奖礼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新创2016年颁奖典礼。为张华凤教授和周荣斌教授颁发2016年新创学术职业发展奖(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以表彰两位年青教授在入职以来所做的出色工作;为单革教授科研团队和姚雪彪教授科研团队颁发2016年度学院学术成果奖,以表彰两个科研团队在年度的优异科研工作。上述两项奖项分别得到新创校友基金会通过关键学科发展基金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

奖项及获奖人物介绍

1、新创学术职业发展奖(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该奖主要奖励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获奖人需为学院独立PI,且入职时间不多于6年。该奖以鼓励青年PI职业发展为目的,奖励委员会通过综合评价,候选人入职后工作状态、学术成绩、学术潜力、学风教风、学生培养等方面,遴选出综合各方面能力的优异者。

奖励总额度为20万,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可以空缺,可以并列(平分奖励额度,原则上不多于2人)。奖项依据奖项实施办法,经自荐或推荐并通过学院奖励委员会的筛选和评审后确定。结果通过学院媒介(网页和张贴)向全院公示后,确定最终获奖人。并依据新创公益基金会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奖励发放程序。

张凤华教授简介与评价

张华凤教授2011年入选中组部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到校工作,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多年来致力于肿瘤低氧微环境和肿瘤代谢异常的相关研究,较早揭示低氧诱导因子HIF1调节线粒体功能及肿瘤糖代谢的几个新分子机制,得到国际学者较高关注。进一步阐明了HIF1可通过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而促进肿瘤细胞生存及肿瘤增殖(Cell Rep 2014,通讯作者);发现了与HIF1相平行的Lin28/Let7/PDK1通路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Nat Commun 2014,通讯作者);揭示了营养匮乏条件下丝氨酸代谢通路被激活并影响肿瘤细胞存活的机制(CellRes 2015,通讯作者);提出了HIF1可通过调节L1CAM和Angptl4等促进乳腺癌转移(Oncogene 2012,第一作者)。同时发现了靶向HIF1的抗肿瘤小分子候选化合物。共发表论文(著)38篇。近五年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 篇,近5年论文他引1856次。

张华凤教授长期担任细胞生物学主干等课程的教学,深受同学们喜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活跃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张华凤教授学风正派,学术思想活跃,业务基础扎实,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周荣斌教授简介与评价

周荣斌教授于2011年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到校工作,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荣斌教授主要从事固有免疫受体及疾病机制研究,在NOD样受体识别、信号转导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方面,尤其是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调控及其在2型糖尿病等疾病中的致病和干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周荣斌教授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 Immunol,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被Nat Rev Immunol、Nat Immunol和Immunity等杂志作为亮点推荐和评论,并被被包括Nature、Science和Annual Rev Immunol在内杂志他引1500余次。其中四项工作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

周荣斌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2014年担任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2015年获批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周荣斌教授所教授担任免疫生物学等、累计三百多学时的主干课程的教学,深受师生好评。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作为中国科大本校本科和硕博的中国科大优秀学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周荣斌教授更是科大同学们心中的科研偶像。近年来,周荣斌教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众多荣誉。

2、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成果奖励

生命科学学院学术成果奖励是面向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验室为基础单位的学术成果贡献而设立的年度奖励。获得本项奖励应具备如下条件:

1)在学术成果上达到该领域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2)科研成果通过科技转让,并产生了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

3)在国家级奖项中荣获二等奖及以上的科研成果。

奖励总额度为50万(其中20万由新创基金会赞助,可用于仪器、人员费用及其他支出),每年评选一次。每年可以空缺,可以并列(平分奖励额度)。奖项依据奖项实施办法,经自荐或推荐并通过学院奖励委员会的筛选和评审后确定。结果通过学院媒介(网页和张贴)向全院公示后,确定最终获奖人。并依据新创公益基金会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奖励发放程序。

单革教授团队及成果介绍

单革教授2010年10月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科研团队致力于非编码RNA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研究。单革教授团队发现了新的非编码RNA和非编码RNA新作用机制。1、发现新类型的环RNA(EIciRNA),扩展了环RNA的归类和功能,Nat Rev MCB点评了这一研究; 2、揭示食物的非编码RNA可对摄食的秀丽线虫基因进行调控,对非编码RNA参与物种间互作的机理进行了探索。Nat Rev Genetics 和Nat Rev Microbiol对该研究进行了点评; 3、探索了利用非编码RNA来影响转录因子活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所获RNA适配体可以促进P53R175H突变蛋白入核并部分回复其调控功能。近五年在Nat Str Mol Biol、Nat Comm、PNAS等以唯一通讯作者发表10篇论文,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他引222次。

姚雪彪教授团队及成果介绍

姚雪彪教授长期从事有丝分裂着丝粒调控机理研究,取得突出成绩。1999年入选长江计划与杰青,组建细胞有丝分裂动力学团队、2003年主持973项目、2013年领衔教育部“创新团队”,凝练了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着丝粒组装机制研究队伍。2016年获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支持。

姚雪彪教授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开展着丝粒动力学调控机理研究,早期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Don Cleveland实验室及美国NIH分子成像中心主任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等领域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J. Cell Biol. 1997; Nature Cell Biology 2000; PNAS 2012; PNAS 2013; Nat, Rev.Mol. Cell Biol. 2013, etc.)。

姚雪彪教授在着丝粒新成分的鉴定、着丝粒动态组装的分子机制及有丝分裂的功能调控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成果。近5年在Cancer Cell、Nature Rev. Mol.Cell. Biol.、Nature Chem. Biol.、PNAS、JBC等国际著名杂志共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篇。姚雪彪还担任专业杂志《JMCB》、《BMC Cell Biology》副主编以及多种国际杂志的编委,如Cell Res.、JBC及Cell Discovery等。

相关阅读:

“关键学科发展基金”生命学院项目进展

校友和新创校友基金会助力生院发展

捐赠关键学科,成就一流科大!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