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嫦娥的科大人

月球承载人们对太空的好奇与向往,被寄予无限的梦想。随着“嫦娥五号”携月球“土特产”归来,我们对于月球的探索又进了一步。值此中秋佳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整理了22位科大校友的探月工作,不尽完善处,欢迎指正。

这22位中国科大校友通过自己的方式探月,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他们的身影。有的托举“嫦娥”飞天探月,有的助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有的“揽月归来”带回月球“土特产”,还有的科大人获得了首批珍贵月球样品开展经研究。

追嫦娥的科大人名单

姓名 班级号 单位及职务 简介
欧阳自远 1959至61年
中国科大进修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 点击查看
吴伟仁 756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点击查看
李献华 797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 点击查看
徐伟彪 797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部副主任 点击查看
张克俭 近代力学系
工学硕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点击查看
常进 844 国家天文台台长 点击查看
杨建峰 852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室主任 点击查看
杜江峰 854 中国科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点击查看
查学雷 8913 中国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点击查看
李学龙 94006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嫦娥二号卫星立体相机图像主管设计师 点击查看
阮剑华 940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点击查看
秦礼萍 967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点击查看
夏小平 967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查看
惠鹤九 960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点击查看
陈建新 981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室副主任 点击查看
戴磊 00007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查看
何永胜 01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点击查看
谢圆 0110 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 点击查看
郭亚坤 02006 远望三号船USB雷达组组长 点击查看
孟彦鹏 03010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三号指控大厅3D动画系统技术主力 点击查看
张君鹏 0805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测控通信系统通信总体主任设计师 点击查看
崔艺晗 1307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线科技人员 点击查看

欧阳自远(1959-1961年在中国科大进修)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一期首席科学家和二期高级顾问,被誉为“嫦娥之父”。

195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1959-1961年在中国科大进修,196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专业硕士学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60篇,SCI收录论文56篇,SCI文章引用172次,中文书刊引用251次,专著7部,主编专著9部。2008年6月13日,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吴伟仁(756)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司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规划办公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7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李献华(797)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GSA Fellow),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

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SI全球地学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微区同位素分析新技术研发。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徐伟彪(797)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4年和1987年在中国科大分别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行星化学博士学位。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主要从事行星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工作,应用高精度的现代化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仪器设备,对各种小行星陨石样品、月岩样品、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寻求解决行星科学中的重大基础问题,为深入了解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科学证据。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张克俭(近代力学系爆炸力学专业工学硕士)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长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本科毕业,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爆炸力学专业工学硕士。2007年12月,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部长级),2015年8月,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副书记;2015年9月,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副部长级)、党组副书记。2018年5月,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全面工作,负责军民融合工作,分管军民融合推进司。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常进(844)

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天文实验室主任,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

1992年获得中国科大硕士学位。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共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6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杨建峰(852)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室主任,嫦娥三号全景相机主任设计师和月基光学望远镜副指挥,嫦娥四号全景相机主任设计师。

198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1997年获得西安光机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机载与星载光学遥感仪器的研究和研制。2015年获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负责全景相机系统方案设计与研制任务。2020年荣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杜江峰(854)

中国科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于近代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科学》2篇、《自然》2篇、《自然》子刊6篇、PRL 25篇);应邀在美国物理学会和化学学会、亚太顺磁共振学会等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0-2011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年)等。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查学雷(8913)

中国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总体室主任、神九飞天核心技术主要负责人。

1989年考入中国科大。负责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全部十一次飞行试验。参与了“神一”到“神十”的全过程科研任务。作为上海航天局参加发射场试验的技术组组长,组织发射场各项测试工作。他的“神舟七号推进舱总装设计”等科研成果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先进个人”、“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等。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李学龙(94006)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立体相机图像主管设计师 。 

199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IEE Fellow)、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InstP, IOP 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HEA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AS Academician)、国际青年科学院会员(GYA Member)。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阮剑华(940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1994年考入中国科大力学和机械工程系,2003年取得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航天器结构设计工作及极低温环境条件下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并参与了国家重点科学工程“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和建造”项目的研制。先后参与或负责了我国绕月工程、载人工程、深空探测、通信和遥感等不同领域国家重点工程的航天器结构设计。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秦礼萍(967)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学位。从事同位素宇宙化学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利用短周期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体系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的形成与演化和通过对陨石中金属和重同位素异常的观察来研究太阳系形成时的天文环境。2014年获得国际地球化学界青年科学家最高奖项之一的豪特曼斯奖。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夏小平(967)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地球化学和电子工程学双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学位,2009年任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实验方法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研发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和二次离子质谱元素、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拼合、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演化等的地球科学应用研究。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惠鹤九(960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成员。

2001年本科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2008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地质科学系博士。2008年于美国月球和行星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于美国诺特丹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和地球科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行星物质研究。研究方向是月球水。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陈建新(981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室副主任。曾任嫦娥二号热控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嫦娥三号热控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嫦娥四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多个深空探测项目热控论证负责人。

200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通过他与团队的努力,嫦娥三号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攻克了某热源综合利用和远红外加热装置准确建模分析和极端瞬态热流计标定等技术。2019年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戴磊(00007)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本科毕业于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制定嫦娥4号和探索火星计划的高能粒子探测器的科学目标,目前有磁层物理多个方向上的研究展开。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理性设计和精准调控,致力于解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Nature、PNAS、eLife等国际学术期刊。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何永胜(01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化学系,2010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参与筹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建立了高精度Fe、Ca同位素分析方法,并开展Fe同位素示踪岩浆过程和氧逸度、Ca同位素示踪碳循环等方面的探索研究。累积发表论文37篇,他引605次,h-index为16,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CA、GGR、CG、Lithos等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11篇,他引160次。获得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谢圆(0110)

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嫦娥三号”任务中担任月面遥操作控制执行团队的技术负责人,月面遥操作控制的技术方案以她在科大的博士毕业论文为基础蓝本,制定了月面巡视器遥操作规划实施方案,开发了任务应用软件,具体包括月面综合环境建模方法、巡视器任务层路径规划方法以及巡视器基于路径的任务规划方法。主要工作和任务包括制定飞行控制实施方案、月面遥操作各类实施方案。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郭亚坤(02006)

远望三号船USB雷达组组长。

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八号以及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29次海上测控任务,还荣获了2011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他所在的测控部门2011年被表彰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孟彦鹏(03010)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三号指控大厅3D动画系统技术主力之一。

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自动化系,2010年获得该校自动化系硕士学位。主要负责系统平台软件开发。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张君鹏(0805)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测控通信系统通信总体主任设计师、陆场系统北京中心返回搜救主管设计师。

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2017年获得该校近代力学系硕士学位。曾参与完成神州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发射工作。从事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工作。独立负责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和探月三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通信总体技术工作在长征五B首飞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中,完成了返回器的搜救工作。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崔艺晗(1307)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线科技人员。

201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从事测发指挥监控系统,负责发射场中各系统设备运行的状态,汇集测试进度数据等工作。

返回查看校友信息

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

作者:实习生杨心怡(美国华盛顿大学本科生)

报告与图片说明:校友简介、图片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未经本人审阅。如有谬误或过期信息,由编辑负责。 

报告转载要求:本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微信公号ID:USTCIF)与网站发布。欢迎转载(不必事前要求授权),但须保留文章完整性,说明来源。本机构保留追究未经授权的删改行为的权力。

联系我们:您对本研究有任何反馈、更正或补充,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电话:(+86-10)62566790

2021-08-26 上一篇: 筹建心理学系,中国科大底气何在? 下一篇: 冒牌神童刘端阳,AI"神棍"的传奇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