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张懋森基金项目汇报

相关链接2017年度“张懋森基金”获奖名单公示情况

2018年度“张懋森基金”获奖名单公示情况

2019年度“张懋森基金”获奖名单公示情况

2020年度“张懋森基金”获奖名单公示情况

2021年度“张懋森基金”获奖名单公示情况

一、项目简介

1.缘起

“张懋森基金”奖励项目,秉承张懋森教授“勤奋钻研,为人师表”的高尚精神,以“奖励先进、激励勤学、崇阳师德”为宗旨,造就行业精英。“张懋森基金”的原始数额为人民币200万元,由张懋森教授在中国科大的学生刘修才(773)校友捐赠。

2.奖励额度和评选细则

“张懋森基金”的奖励范围为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学学院讲师以上的老师。奖励的具体金额由评审委员会确定。

(1)“张懋森基金”-科研奖,奖励前一年度在生物材料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岗的老师,如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在产业开发有突破,或评审委员认为值得奖励的其他内容。

(2)“张懋森基金”-管理服务奖,奖励管理岗和服务工作突出的老师。

二、获奖名单

三、获奖者简介

科研奖

黄汉民 

黄汉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作JSPS博士后研究,2008年4月至2016年3月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先后任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2016年3月调入中国科大化学系工作;现任中国科大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化学、均相催化、不对称催化。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其中JACS(8篇),ACIE(9篇),Chem.Rev(1篇)和Chem.Soc.Rev.(1篇),被引用3000多次。相关研究工作分别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Nature Chemical Biology、Synform和Synfacts作为亮点评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2),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中国均相催化委员会均相催化青年奖(2013)和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5),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多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和中科院院长奖,一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过渡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着重发展惰性C-H和C-N键活化新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烃类物质和资源小分子高效转化的新反应。

闵元增

闵元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医学院的放射肿瘤科和Lineberger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4月通过中国科大的面试,并于同年9月入职中国科大化学系开展化学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研究集中于化学生物学、纳米生物学及生物分子成像领域。曾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基金项目,如RO1,R21,CCNE和U19等,并作为主要联系人发起与美国发明家院士Kabanov教授关于纳米药物的合作。在生物医学、化学和纳米材料的交叉研究方面,于Nature Nanotechnology、Chemical Review、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Biomaterials、Nanomedicine NB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PCT专利2项。

肖石燕

肖石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2007年至2012年于中国科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1年赴美国Temple University参与联合培养,2012年至2015年于中国科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15年同年任中国科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特任副研究员,2018年至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进行学术交流;2021年至今任中国科学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为多尺度分子模拟、DNA分子机器和反应网络及Energy landscape方法及其在生物物理体系中的应用领域。目前已申请两项专利,分别为:一种DNA催化循环网络诱导的DNA-纳米金组装方法及其在单碱基突变检测中的应用及一种DNA分子机器和基于DNA分子机器的单碱基突变检测方法及其应用。于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布论文十余篇,目前正在进行DNA超螺旋的形成、结构多样性和构象转变研究、软纳米粒子与生物膜相互作用及其内吞机制研究等五个科研项目。

徐铜文

徐铜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南开大学博士后出站,2022年1月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同年4月任博士生导师至今。曾先后赴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韩国光州科技研究所访问研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校特邀监察员,民建科大支部主委,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王宽诚产研人才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集中于膜及其相关过程、化工传质与分离、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I收录180余篇次,SCI他引1600余次,H因子27,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入选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国际论文,其中化工和环境类领域高水平刊物J. Membrane Sci., AI ChE Journal, Chem Eng Sci. , ES&T 31篇),论文被国内外刊物或专著他引290余次,申请专利28项(20项授权)。出版中文专著、译著、合著4部,国际英文邀请专著四部中的5个章节,现为《J. Membrane Sci.》等三个国际刊物和《膜科学与技术》等两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是《J. Phys Chem B》等24个国际期刊和《Chinese J Chem Eng》等19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特邀审稿人。指导研究生45名(其中博士生30名)、博士后5名。指导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决赛一等奖(2011)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共6项,“973”二级子课题1项,其他项目近20项。

管理奖

高海英

高海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师,中科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行政秘书、PB19班主任。于2003年9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中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课程教学部工作,为师昌绪材料英才班新开设“材料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指导英才班本科生申请“校级2021创新创业项目”1项并开发提法拉生长红(白)宝石虚拟仿真实验。承担院系大型仪器管理工作,支撑材料学科和院重研究方向的发展,开发了高温测试环境下的原位气氛测试功能。

获奖情况:2021、2022年获“优秀班主任”;2007、2012、2018年获校级优秀教职工称号;2016年、2018年两年获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获“省级教坛新秀”称号。

李微雪

李微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执行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至1998年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分别于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Institute及丹麦Aarhus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15年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理论催化课题组长、研究院,2015年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情况:201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1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

汪谟贞

汪谟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2001年至2003年于香港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工程系任Research Assistant一职,2003年至2012年任中国科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讲师,2012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辐射合成与改性研究、多孔和中空微球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功能性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领域。共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1篇。

获奖情况:2021年及2022年连续两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2022年获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获奖者的简历信息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官方网站师资队伍介绍及获奖者张懋森基金/发展基金奖励申报表。)

2023-04-23